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耕凿(耕鑿)
(1).耕田凿井。语出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后常用“耕凿”形容人民辛勤劳动,生活安定。 唐太宗 《临层台赋》:“肆黎元於耕凿,一文轨於车书。” 清 查慎行 《恩赐新刻御制诗集》诗:“耕凿万方民击壤,《簫韶》九奏帝垂裳。” 清 梁章钜 《归田锁记·致刘次白抚部书》:“俾滨海臣庶,均各安耕凿於 尧 天 舜 日之中。”
(2).泛指耕种,务农。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某执鞭贱品,耕凿庸流,沉影南亩之间,滞迹东皋之上。” 唐 吴筠 《高士咏·庞德公》:“耕凿勤厥躬,耘锄课妻子。” 清 赵翼 《山行杂诗》之七:“洵美此家居,足以老耕凿。”
《國語辭典》:穿凿(穿鑿)  拼音:chuān zuò
1.挖开、打通。《汉书。卷二九。沟洫志》:「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
2.勉强解释,牵强附会。《后汉书。卷四四。徐防传》:「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寖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
《漢語大詞典》:疏凿(疏鑿)
亦作“踈凿”。 开凿。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任疏凿兮与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 唐 胡曾 《咏史诗·故宜城》:“ 武安 南伐勒 秦 兵,踈凿功将 夏禹 并。” 宋 范成大 《初入巫峡》诗:“伟哉神 禹 跡,疏凿此山川。” 清 吴伟业 《滇池铙吹》诗:“莫向 昆明 道疏凿,道人知已劫灰销。”
分類:开凿
《國語辭典》:凿空(鑿空)  拼音:zuò kōng
1.凿开通路。《汉书。卷六一。张骞传》:「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文选。陆倕。石阙铭》:「凿空万里,攘地千都。」
2.凭空穿凿。《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推劾之吏,以深刻为功,凿空争能,相矜以虐。」《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国语辞典》:凿井(凿井)  拼音:záo jǐng
挖凿水井。如:「政府劝导沿海居民不要凿井取水,以减缓地层下陷的趋势。」
分类:水井
《國語辭典》:斧凿(斧鑿)  拼音:fǔ záo
用斧头凿削。如:「这根木头上还留有一些斧凿的痕迹。」
《國語辭典》:开凿(開鑿)  拼音:kāi zuò
开辟挖掘。《周礼。夏官。司险》「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句下汉。郑玄。注:「山林之阻,则开凿之。」
《漢語大詞典》:凿齿(鑿齒)
(1).古代传说中的野人。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 与凿齿战于 寿华 之野。 羿 射杀之,在 昆仑虚 东。 羿 持弓矢,凿齿持盾。” 郭璞 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一说谓兽名。《淮南子·本经训》:“ 尧 乃使 羿 诛凿齿於 畴华 之野。” 高诱 注:“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虽大风立於青丘,凿齿奋於 华 野,比其狼戾,曾何足踰。”
(2).比喻残暴作乱之徒。 汉 扬雄 《长杨赋》:“昔有彊 秦 ,封豕其土,窫窳其民,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 唐 李白 《北上行》:“奔鲸夹 黄河 ,凿齿屯 洛阳 。” 王琦 注:“其曰‘凿齿屯 洛阳 ’者,谓 禄山 据 东京 僭号也。” 清 顾炎武 《拟唐人五言八韵·申包胥乞师》:“九县长蛇据,三关凿齿横。”
(3).古代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 唐 张说 《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髮、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
《漢語大詞典》:凿落(鑿落)
亦作“ 凿络 ”。 以镌镂金银为饰的酒盏。 唐 白居易 《送春》诗:“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饮食:“ 湘 楚 人以盏斝中鐫鏤金渡者为金凿络。” 清 杨芳灿 《望江南》词:“醉月亭臺银凿落,嬉春图画玉鸦叉,乐事属谁家。”
《國語辭典》:凿凿(鑿鑿)  拼音:zuò zuò
1.鲜明的样子。《诗经。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唐。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
2.确实可信。宋。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二出:「小弟之言凿凿有据,闻得前日还托柳麻子去下私书的。」
《韵府拾遗 个韵》:凿破(凿破)
杜牧诗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國語辭典》:枘凿(枘鑿)  拼音:ruì zuò
榫头和卯眼。语本《楚辞。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锄铻而难入。」器物上的榫头为方、卯眼为圆,或榫头为圆、卯眼为方则无法接合。故以枘凿比喻互相抵触而不相容。《新唐书。卷一四三。高适传》:「而言利者,枘凿万端。」
分類:榫头卯眼
《漢語大詞典》:六凿(六鑿)
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成玄英 疏:“凿,孔也。”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谓六情攘夺”。
分類:六孔六情
《漢語大詞典》:凿壁(鑿壁)
见“ 凿壁偷光 ”。
《國語辭典》:凿壁偷光(鑿壁偷光)  拼音:zuò bì tōu guāng
本指汉代匡衡凿穿墙壁,藉由邻家烛光照读的故事。见《西京杂记》卷二。后比喻刻苦勤学。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也作「穿壁引光」、「凿壁透光」。
《漢語大詞典》:不凿(不鑿)
谓谷未精舂。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