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鼓进(鼓進)
击鼓进军。周礼·夏官·大司马:“鼓进,鸣鐲,车骤徒趋,及表乃止,坐作如初。”
《漢語大詞典》:迭鼓
1.亦作"叠鼓"。
2.小击鼓;急击鼓。
3.指击鼓声。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又称小军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属制成,鼓面直径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击面紧贴一排响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动,使音色清脆,响弦另有调节松紧的螺丝,以备适度调节音响。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國語辭典》:考考  拼音:kǎo kǎo
拟声词。形容击鼓的声音。唐。韩愈郓州溪堂〉诗:「既歌以舞,其鼓考考。」宋。陆游 晨起诗:「五更揽衣起,漏鼓犹考考。」
《國語辭典》:信鼓  拼音:xìn gǔ
佛教礼忏时,为唤起虔敬信仰之心而击打的鼓器。唐。崔曙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诗:「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唐。刘禹锡〈乐天少傅五月长斋黄延缁徒谢绝文友坐成暌间因以戏之〉诗:「宾閤缁衣占,书堂信鼓鸣。」
《漢語大詞典》:鼓点(鼓點)
(1).旧时夜间击鼓计时所敲击的点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每更鼓点,俱要按定,时刻分明,直至黎明攒点。”
(2).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 赵树理 《三里湾·变胡涂为光荣》:“他正评论着 接喜 的手法,忽然听得鼓点儿变了样。”
(3).戏曲中鼓板的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
《漢語大詞典》:掺鼓(摻鼓)
古代乐奏中的一种击鼓。特指《渔阳掺挝》。 宋 刘筠 《大酺赋》:“琵琶出於胡部,掺鼓发於 禰 狂。”
分類:乐奏击鼓
《漢語大詞典》:鼓徵
谓击鼓召众。《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 郑玄 注:“大昕,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警,犹起也。周礼‘凡用乐’,大胥‘以鼓徵学士’。”
分類:击鼓
《漢語大詞典》:参挝(參撾)
击鼓之法。亦指以此法击鼓。参,通“ 掺 ”。
《國語辭典》:鼓师(鼓師)  拼音:gǔ shī
戏曲乐队中以敲击鼓板来控制节拍速度,使乐队与演员能紧密配合的乐师。
《漢語大詞典》:急斗(急鬭)
古代作战时击鼓声的一种。用以激励将士战斗。《风后握奇经》:“革音五:一持兵,二结阵,三行列,四超走,五急鬭。”
《漢語大詞典》:起鼓
犹起更。古代击鼓报更。“起鼓”,指第一次打更。《西游记》第九七回:“渐渐天晚,听得楼头起鼓,火甲巡更。”《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至起鼓以后, 惠希仁 两个刚到 狄 家门首,正待敲门。”《天雨花》第一回:“扇儿收好起抬身,譙楼早已来起鼓。”参见“ 起更 ”。
《國語辭典》:起更  拼音:qǐ gēng
俗称五更中的初更时分,约晚上七点左右。《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词讼》:「入暮则城闭不能出,起更后则夜禁难行。」《红楼梦》第七一回:「当下已是起更时分,大家各自归房安歇。」
《漢語大詞典》:闹元宵(鬧元宵)
民间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击鼓鸣锣,通宵张灯,供人玩赏。相传始于 汉 ,后世相沿不衰,内容更丰富。是夕吃喝玩赏,热闹非凡,故称“闹元宵”。 元 王德信 《北西厢记·斋坛闹会》:“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 李瑛 《正月十五》诗:“正月十五春风高,家家闹元宵。” 袁鹰 《一声绣金匾》:“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参见“ 元宵 ”。
《國語辭典》:元宵  拼音:yuán xiāo
1.元宵节的简称。参见「元宵节」条。
2.将馅放在铺有糯米粉的竹篮上,再用双手摇晃竹篮,使糯米粉均匀的黏在馅上,如此重复数次而制成的球形食品,称为「元宵」。为元宵节的应时食品。
《漢語大詞典》:钲人(鉦人)
掌管鸣钲击鼓之事的官吏。《诗·小雅·采芑》:“鉦人伐鼓,陈师鞠旅。” 郑玄 笺:“鉦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鉦人伐鼓,互言尔。” 高亨 注:“古代行军,有鉦有鼓。但此鉦人似是官名,掌管鸣鉦击鼓之事者。”
《漢語大詞典》:点鼓
谓轻声击鼓。 明 李翊 《俗呼小录》:“郡邑起更打鼓谓之发擂,大事重击鼓为攂鼓,唱曲轻击鼓为点鼓。”《醉醒石》第十回:“里边坐下一箇 陈公子 ,挟了两箇妓,带了两箇陪堂,点鼓鸣锣,望这村庄来拢。”
分類:轻声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