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农民(農民)  拼音:nóng mín
以务农为业的人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时,农民不得收敛。」
《漢語大詞典》:唐末农民战争
9世纪中叶反唐农民起义。公元874年王仙芝于长垣(今属河南)率众起义。次年黄巢起兵,与王仙芝合并。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起义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率军由山东渡淮河、长江南下,879年攻克广州,部队发展到百万。旋挥师北伐,次年底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黄巢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唐军围长安,黄巢突围,884年兵败自杀。唐王朝经此十年农民战争已名存实亡。
《国语辞典》:农民年金(农民年金)  拼音:nóng mín nián jīn
政府为了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所施行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由农民缴付一定年限的定额费用,通常是达65岁后,由政府定期支付固定金额,以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
《国语辞典》:农民团体(农民团体)  拼音:nóng mín tuán tǐ
依法组织之农会、渔会、农业合作社、农田水利会、产销班等,以发展农业,改良生产技术,增进农民福祉为组织目标。
《国语辞典》:农民节(农民节)  拼音:nóng mín jié
民国三十年,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国农林行政会议。出席代表一致认为我国以农立国,农林部呈奉行政院核定,以每年农历立春日为农民节,于次年正式施行。也作「农民日」。
《国语辞典》:农民历(农民历)  拼音:nóng mín lì
一种盛行于我国民间的历书。通常用来查看吉日、良辰,或依照历上记载的节气而履行农事。
《漢語大詞典》: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广州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先后创办了六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学员共七百九十六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先后任主任或所长。学习内容有中国农民问题、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
《漢語大詞典》: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5年德意志农民大规模的反封建武装起义。起义农民曾提出广泛的反封建纲领《书简》《十二条款》《海尔布隆纲领》等。1525年3月,农民领袖闵采尔在米尔豪森城领导建立革命政权“永久议会”。因各地起义军缺乏组织和统一指挥,至1525年8月,起义相继被镇压。
《漢語大詞典》:农民协会(農民協會)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以贫雇农为核心。简称农会或农协。 廖仲恺 《农民解放的方法》:“农民协会是救苦救难的,能够救苦救难的并不是 观世音 ,就是农民协会!”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走过的几县,知事遇事要先问农民协会。在农民势力极盛的县,农民协会说话是‘飞灵的’。”
《高级汉语词典》:农民起义  拼音:nóng mín qǐ yì
为反抗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农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分类:农民起义
《國語辭典》:畎亩(畎畝)  拼音:quǎn mǔ
田间、田地。《文选。范晔。逸民传论》:「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
《國語辭典》:三农(三農)  拼音:sān nóng
1.平地农、山农、泽农。《周礼。天官。大宰》:「一曰三农生九谷。」唐。白居易〈贺雨〉诗:「宥死降五刑,责己宽三农。」
2.春耕、夏耘、秋收称为「三农」。《北史。卷三六。薛辩传》:「谨命立庠序,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
3.大陆地区指农业行政管理单位、农业科技研究单位、农业院校的合称。
《國語辭典》:乡民(鄉民)  拼音:xiāng mín
住在乡下的人。《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孟尝传》:「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儒林外史》第一回:「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
《漢語大詞典》:田畯
(1).即田嗇夫。《诗·小雅·甫田》:“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郑玄 笺:“田畯,司嗇,今之嗇夫也。” 孔颖达 疏:“田畯,田家(官),在田司主稼穡,故谓司嗇。 汉 世亦有此官,谓之嗇夫。” 汉 王粲 《务本论》:“设农师以监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则喜而受赏,田不垦则怒而加罚。” 明 何景明 《忧旱赋》:“田畯至而靡喜兮,农望畛而太息。”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在古诗中常常提到的‘田畯’,就是奴隶主贵族派来监督农业奴隶劳动的家伙。”参见“ 田嗇夫 ”。
(2).农神。周礼·春官·籥章:“击土鼓以乐田畯。”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田畯,古之先教田者。”参见“ 田祖 ”。
(3).泛指农民。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胡不眎沃衍於四郊,躬田畯之良业,捨六蓺之迂阔,收万箱以賑乏乎?”《宋书·袁豹传》:“增贾贩之税,薄畴亩之赋,则末技抑而田畯喜矣。”
分類:农神农民
《漢語大詞典》:田啬夫(田嗇夫)
古代的地方小吏,掌管税赋、徭役及农事等。 睡虎地 秦 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厩苑律》:“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嗇夫壶酉(酒)束脯。”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田嗇夫亦斋三日,服青衣而立之。”参见“ 嗇夫 ”。
《漢語大詞典》:田祖
传说中始耕田者。指 神农氏 。《诗·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毛 传:“田祖,先嗇也。” 孔颖达 疏:“以迎田祖先嗇之神而祭之。” 朱熹 集传:“谓始耕田者,即 神农 也。”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乡。” 太平天囯 洪仁玕 《钦定英杰归真》:“又耕田农民拜妖社、妖稷、妖田祖以求逐蝗虫,免水灾……诚为可笑可怜之极。”
《漢語大詞典》:营屯(營屯)
(1).驻军营寨;驻防军。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九年:“於是 纵 诸营屯望风相次奔溃。” 宋 马令 《南唐书·嗣主传》:“妖贼 张遇贤 聚众十餘万陷 虔州 诸县……命 洪州 营屯都虞候 严思礼 、通事舍人 边镐 讨贼。”
(2).指屯田的兵士或农民。 陈衍 元诗纪事·段明:“ 大理 乃 唐 交绥之外国, 善阐 实 宋 斧画之餘邦,地莫能酬中国之郡邑,民莫能列中国之营屯。”
(3).屯田。 宋 曾巩 《李义内殿崇班制》:“虞度营屯之事,积纍岁月之勤。”文献通考·田赋七:“ 长城 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参见“ 营田 ”。
《國語辭典》:营田(營田)  拼音:yíng tián
1.经营农事。《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俭传》:「大教民营田,收谷数十万斛。」
2.公家集聚流民,供给住宿以耕种田地的一种屯田制度。《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屯田》:「营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3.屯田的田地。《新唐书。卷一四三。薛珏传》:「初,州有营田,宰相遥领使,而刺史得专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