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撤佃  拼音:chè diàn
地主收回租给佃农的耕地。如:「业主藉故撤佃,容易引发纠纷。」
《國語辭典》:菜农(菜農)  拼音:cài nóng
专门从事栽种蔬菜的农民。如:「台风一来,菜农的损失就很严重了。」
《漢語大詞典》:漕耗
旧时于漕粮正税外向农民加收的折耗。有正耗、加耗、船耗等名目。《清会典事例·户部·赠贴银米》:“ 江 安 粮道所属,每正粮一石,收漕耗米一斗,内以五升给军,五升留为修仓、铺垫饭食。”
《漢語大詞典》:百色起义
1929年12月11日,共产党人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民在广西百色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政委,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漢語大詞典》:阿乡(阿鄉)
对农民的污蔑性称呼。亦用为对孤陋寡闻者的戏称。《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在 小李 这样的年纪,他已周游了大半个地球,没想到今天在他们眼中,他却成了个老阿乡!”
《漢語大詞典》: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5年德意志农民大规模的反封建武装起义。起义农民曾提出广泛的反封建纲领《书简》《十二条款》《海尔布隆纲领》等。1525年3月,农民领袖闵采尔在米尔豪森城领导建立革命政权“永久议会”。因各地起义军缺乏组织和统一指挥,至1525年8月,起义相继被镇压。
《漢語大詞典》:倒算
指反动地主向农民夺回由革命政权分给的土地、财物等,这种活动大多依靠反革命武装进行。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 胡宗南 上来,他好倒算咱嘛!” 古连 《八方山第一仗》:“群众一听说地主来倒算,个个都义愤填胸,磨拳擦掌。”
《漢語大詞典》:大铲鞋(大鏟鞋)
一种山区农民穿的布鞋,鞋底鞋帮都纳得很细致厚实,方头微翘,上有两条前开后合的鞋梁,略象铲形。 张秋桥 《来自波兰的战友》:“他脱掉皮鞋,换上 山东 特有的大铲鞋。”
《國語辭典》:带牛佩犊(帶牛佩犢)  拼音:dài niú pèi dú
汉宣帝时,渤海岁饥,民多沦为盗匪,龚遂受命为守,教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改业归农。典出《汉书。卷八九。龚遂传》。比喻弃武务农。如:「古代太平盛世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人民往往带牛佩犊,弃甲归田。」
《漢語大詞典》:锄社(鋤社)
古时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 元 王祯 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秋成之后,豚蹄盂酒,递相犒劳,名为锄社,甚可效也。”
《漢語大詞典》:出荷粮(出荷糧)
伪 满 时期,官府向农民低价征购的粮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他在伪 满 时,交了出荷粮,家里不剩啥,缺吃又缺穿。”
《國語辭典》:穷棒子(窮棒子)  拼音:qióng bàng zi
旧时对穷苦农民轻蔑的称呼。后用以称穷而有骨气的人。如:「他虽贫穷,但不会为了贪图富贵荣华而违背做人的原则,是个不折不扣的穷棒子。」
《漢語大詞典》:农民协会(農民協會)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以贫雇农为核心。简称农会或农协。 廖仲恺 《农民解放的方法》:“农民协会是救苦救难的,能够救苦救难的并不是 观世音 ,就是农民协会!”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走过的几县,知事遇事要先问农民协会。在农民势力极盛的县,农民协会说话是‘飞灵的’。”
《漢語大詞典》:农奴制(農奴制)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领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可以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封建国家还强迫农奴提供徭役、缴纳贡税,农奴毫无政治权利。
《漢語大詞典》:农币(農幣)
解放战争时期 华北 解放区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 周士第 《把敌人挤出去》:“严禁伪币在根据地内流通,巩固与提高农币。” 魏风 等《刘胡兰》:“拿干粮农币交给 老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