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赤老  拼音:chì lǎo
1.旧时对军人的贱称。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莫原其意,缘犬籍得此名耶?」
2.上海方言。对鬼、无赖的称呼,通常用来骂人。
《漢語大詞典》:军余(軍餘)
指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三:“ 俞珩 鸣玉 者, 弘治 初,以军餘为 浙江 镇守内官 张庆 掾史。”明史·华敏传:“又有 华敏 者, 南京 锦衣卫军餘也。”《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这秀才家中极贫,是个卫里的军餘。”
《國語辭典》:军爷(軍爺)  拼音:jūn yé
古代敬称服务于军中的人。如:「那位军爷生得雄壮有力。」
分類:军人尊称
《国语辞典》:阿兵哥  拼音:ā bīng gē
军人的俗称,尤指士兵而言。
分类:军人士兵
《國語辭典》:将士(將士)  拼音:jiàng shì
军官与兵士。《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且公师徒精勇,将士思奋。」
《國語辭典》:大军(大軍)  拼音:dà jūn
声势浩大的军队。《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大军汎黄河,而角其前。」
《國語辭典》:军国(軍國)  拼音:jūn guó
1.军务及国政。《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威在河中讨三叛时分,得朝廷诏书,见其处分军国之事,皆合机宜。」
2.以军事统治的独裁国家。
《國語辭典》:军容(軍容)  拼音:jūn róng
指整个军队的仪容、气象、纪律而言。晋。左思魏都赋〉:「其军容弗犯,信其果毅。」
《國語辭典》:同袍  拼音:tóng páo
1.袍,外衣。「同袍」指共穿一件衣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后作为军人间的互称。如:「这位是我的同袍,我们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般。」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二四出:「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首相知,按剑同袍。」
2.夫妻间的互称。《文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3.泛称朋友、同年。唐。许浑 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诗:「逢秋正多感,万里别同袍。」《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高知县傍观,未免同袍之情,甚不过意。」
《漢語大詞典》:入塞
(1).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军人从边塞返归的情景。西京杂记卷一:“﹝ 戚夫人 ﹞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晋书·乐志下:“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用者有《黄鵠》《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唐 岑参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颯颯。”
(2).词调名。调名本古乐府横吹曲《入塞》辞,双调,五十二字。参阅《词谱》卷九。
《國語辭典》:武人  拼音:wǔ rén
1.服军职的人。《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唐。权德舆 送山人归旧隐诗:「武人荣燕颔,志士恋渔竿。」
2.从事武艺的人。
3.武暴的人。《易经。履卦。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国语。晋语六》:「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國語辭典》:制服  拼音:zhì fú
1.规定式样的服装。如学生制服、警察制服。
2.制定服装。《管子。立政》:「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
3.在父母丧期中穿的丧服。《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4.用力量使人屈服。
《漢語大詞典》:军分(軍分)
配给每一军人的衣食用品。 宋 苏轼 《再上皇帝书》:“併省诸军,迫逐老病,至使戍兵之妻,与士卒杂处其间,贬杀军分,有同降配。”
《國語辭典》:军饷(軍餉)  拼音:jūn xiǎng
军人每月支领的薪资。《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做将帅扣刻军饷,不勤武事,败坏封疆的。」
《國語辭典》:军籍(軍籍)  拼音:jūn jí
1.登记军人姓名、号码等资料的名册。如:「凡名列军籍者,皆须参与此次动员召集演习。」《明史。卷九一。兵志三》:「其不隶军籍者,所在多有。……而嵩及卢氏、灵宝、永宁并多矿兵,曰角脑,曰打手。」
2.指军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在山东即墨县于家庄,有一人唤名于大郊,乃是个军籍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