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纱屉子(紗屜子)
指窗户的内层。内层木屉糊纱,故名。红楼梦第二五回:“﹝ 宝玉 ﹞隔着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
分類:窗户内层
《漢語大詞典》:墨池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 汉 张芝 、 晋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州 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砚。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墨地皮棚》:“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常自呼砚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郁达夫 《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
(3).指习书写字处。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玩具·高丽贡纸:“其表文咨文俱卤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陈矣。”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笔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
《國語辭典》:腊梅(臘梅)  拼音:là méi
1.蜡梅科「蜡梅」的别称。因常于腊月开花,故称之。参见「蜡梅」条。
2.腊月盛开的梅花。
《國語辭典》:里子(裡子)  拼音:lǐ zi
1.衣服、帽子、鞋子等的衬布。《红楼梦》第四二回:「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也称为「里儿」。
2.戏剧中作配角的人。此角色有点技术,但不能演正戏。如玉堂春中的红袍、四郎探母中的四夫人等。
《漢語大詞典》:内列
禁卫的内层。周礼·地官·师氏:“朝在野外,则守内列。” 郑玄 注:“内列,蕃营之在内者也。” 孙诒让 正义:“蕃与藩同。国语·晋语 韦 注云:藩,篱落也。王野舍蕃营盖有两重,故《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注云‘以周卫有外内列’是也。”
分類:禁卫内层
《國語辭典》:橘红(橘紅)  拼音:jú hóng
1.一种颜色。由黄色与红色掺合而成,红色成分略多于橘黄。
2.一种中药。为橘的外果皮,有消痰的功能,以广东化县所产最佳。
《國語辭典》:琉璃瓦  拼音:liú lí wǎ
表面用扁青石为药料烧制成的瓦,光亮鲜艳。多用来修盖宫殿、庙宇等。《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著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
《國語辭典》:绒毛(絨毛)  拼音:róng máo
1.物体表面上所披覆的柔细短毛。如:「绒毛玩具」。
2.小肠内壁无数纤细的小指状突起绒毛,内有微血管、淋巴管,可增加小肠内壁的吸收面积。
《漢語大詞典》:祭台(祭臺)
(1).古代为举行祭礼而建的土台。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你看祭臺和这坟臺甎墻也那土墻,长出些箇棘科和这荆科,那里有白杨也那緑杨。”
(2).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的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层最高处。
《国语辞典》:下皮  拼音:xià pí
1.脊椎动物皮肤的内层。介于表皮与内皮之间,由纤维的结缔组织而成,内有血管、神经、神经末梢及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也称为「真皮」。
2.植物茎叶表皮内部的一层或数层细胞,有保护功能。
《国语辞典》:真皮  拼音:zhēn pí
脊椎动物皮肤的内层。介于表皮与内皮之间,由纤维的结缔组织而成,内有血管、神经、神经末梢及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也称为「下皮」。
《国语辞典》:内皮(内皮)  拼音:nèi pí
1.动物皮肤的一层。在真皮下,下与肌内相接。也称为「内表皮」。
2.植物根及茎部内,皮层组织的最内层,即邻接中柱的一层。其细胞排列齐整、紧密,无细胞间隙。也称为「内皮层」。
3.树木树皮于木栓层以内的部分,此部分之细胞仍保有活力,故也称为「活皮」。
《国语辞典》:篾黄(篾黄)  拼音:miè huáng
竹子篾青下面的内层部分,质地较脆。也称为「篾白」。
《國語辭典》:桑白皮  拼音:sāng bái pí
桑树的内层根皮。白色,可入药,具有治疗水肿、咳嗽、袪痰等的功效。
《漢語大詞典》:桑白皮线(桑白皮線)
以桑白皮纤维制成的线。缝合伤口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孝行:“邑人 俞浩斋 闻而过其家,视 良吉 胸间疮裂几五寸,气腾出,痛莫能言, 俞 为纳其心,以桑白皮线缝合,未及期月,已无恙矣!”参见“ 桑根线 ”。
《国语辞典》:袷裙  拼音:jiá qún
有内层的裙子。《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袷裙,事事四五通。」
分类:内层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