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都监(都監)
(1).官名。 三国 时称内侍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 张当 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漢語大詞典》:兵尘(兵塵)
兵马的烟尘。亦借指战事。 元 麻革 《晚步张巩田间》诗:“兵尘 河 朔迷归路,惆悵平沙送夕暉。” 元 麻革 《庐山兵后得希白书知弟谦消息》诗:“闻道王师阻 渭 津, 庐山 以后陷兵尘。” 明 李东阳 《中秋独坐》诗:“战后兵尘新恨满,别时儿女旧愁空。”
《國語辭典》:监押(監押)  拼音:jiān yā
1.监督押送。《水浒传》第八回:「左右领了钧旨,监押林冲,投开封府来。」《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使贾诩、左灵监押车驾;其馀宫人内侍,并皆步走。」
2.负责监督押送的官吏。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四折:「痛杀杀怎挨那三推六问,监押都是恶鬼狞神。」
《国语辞典》:领兵(领兵)  拼音:lǐng bīng
带领兵马。《三国演义》第二回:「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英烈传》第二八回:「闻知陈友谅领兵来攻,便纵步提戈,当先出马,与那先锋赵普胜战到八十馀合,不分胜败。」
《國語辭典》:点兵(點兵)  拼音:diǎn bīng
军队召集兵士。《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古辞。木兰诗二首之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三国演义》第一一回:「融教一面点兵,一面差人送书。」
《漢語大詞典》:都军(都軍)
(1).殿前司都虞候的别称。新五代史·汉高祖纪:“ 高祖 即位於 太原 ,以 知远 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 保义军 节度使。 契丹 耶律德光 送 高祖 至 潞州 ,临决,指 知远 曰:‘此都军甚操剌,无大故勿弃之。’”
(2). 宋 时禁军的别称。《水浒传》第二回:“ 高俅 道:‘你那廝便是都军教头 王升 的儿子?’”
(3).指兵马都监。 宋 洪皓 松漠纪闻·补遗:“北地 汉 儿 张献甫 作 太原 都军。”原注:“都监也。”参见“ 都监 ”。
《漢語大詞典》:都监(都監)
(1).官名。 三国 时称内侍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 张当 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漢語大詞典》:鸳鸯阵(鴛鴦陣)
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练营阵:“外围兵将马退入队后,仍照鸳鸯阵,二马一列,联络拴伴如式,务要队伍分明,兵俱趋出马前,立成鸳鸯阵势,鸣锣坐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 谭纶 、 戚继光 之鸳鸯阵法,即土兵之法。如一参将领三千人为一营,十人为队,队有长,百人为哨,哨有长,五百一把总,六总一参将。儻一营全退,斩参将;一总全退,斩把总;一队一哨全退,斩哨长、队长。如是则将与长无敢不奋死矣。”
《漢語大詞典》:钞骑(鈔騎)
袭击、掠夺的兵马。 宋 梅尧臣 《故原战》诗:“落日探兵至,黄尘钞骑多。”
《漢語大詞典》:郊父
古代职掌王畿内兵马军事的官吏。穆天子传卷一:“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勅宪。” 郭璞 注:“郊父,即圻父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戒敕为文,实詔之切者, 周穆 命郊父受敕宪,此其事也。”
《漢語大詞典》:阅臣(閲臣)
指巡阅兵马的大臣。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方孩未先生集》:“ 孩未 因疏论 辽东 閲臣 姚宗文 ,遂婴党人怒, 徐大化 以与 姚 最厚,乘间报復。”
《国语辞典》:万马千军(万马千军)  拼音:wàn mǎ qiān jūn
兵马众多。比喻战争激烈或声势浩大。《孤本元明杂剧。千里独行。第四折》:「他恰才万马千军摆下战场,则见他忙把门旗放,显出那弃印封金有智量。」也作「千兵万马」、「千军万马」。
《国语辞典》:蚁聚之兵(蚁聚之兵)  拼音:yǐ jù zhī bīng
像蚂蚁一样成群聚集的众多兵马。《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国语辞典》:以众克寡(以众克寡)  拼音:yǐ zhòng kè guǎ
用众多的军队战胜少数的兵马。《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
《国语辞典》:点兵派将(点兵派将)  拼音:diǎn bīng pài jiàng
点拨兵马,派遣将领。比喻指挥布署。《红楼梦》第一二回:「凤姐在这里点兵派将,设下圈套。」
《漢語大詞典》:发日敕(發日敕)
唐 代诏旨形式之一。凡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下官等用之。唐六典·中书省:“凡王言之别有七……四曰发日敕。”亦省作“ 发敕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