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辟兵符子


《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8~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书》曰:「辅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锧致其旁,欲以自彊。」
典故
魏王卧内藏兵符

相关人物
晋鄙
 
魏无忌(信陵君)
 
魏安釐王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閒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例句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柳宗元 古东门行

典故
小符
 
研丹作厌兵符


《抱朴子》卷十五〈内篇·杂应〉~245~
或问辟五兵之道。抱朴子答曰:「吾闻吴大皇帝曾从介先生受要道云,但知书北斗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试左右数十人,常为先登锋陷阵,皆终身不伤也。郑君云,但诵五兵名亦有验。刀名大房,虚星主之;弓名曲张,氐星主之;矢名彷徨,荧惑星主之;剑名失伤,角星主之;弩名远望,张星主之;戟名大将,参星主之也。临战时,常细祝之。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或丙午日日中时,作燕君龙虎三囊符。岁符岁易之,月符月易之,日符日易之。或佩西王母兵信之符,或佩荧惑朱雀之符,或佩南极铄金之符,或戴却刃之符,祝融之符。或傅玉札散,或浴禁葱汤,或取牡荆以作六阴神将符,符指敌人。或以月蚀时刻,三岁蟾蜍喉下有八字者血,以书所持之刀剑。或带武威符荧火丸。或交锋刃之际,乘魁履●,呼四方之长,亦有明效。今世之人,亦有得禁辟五兵之道,往往有之。」
《國語辭典》:兵符  拼音:bīng fú
1.古代武将发布命令的信符。《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
2.兵书。唐。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
《漢語大詞典》:辟兵符
古代迷信指可避兵器伤害的符箓。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布 诛 肃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辅 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鑕致其旁,欲以自彊。” 清 吴伟业 《宫扇》诗:“旧内谩悬长命缕,新宫徒贴辟兵符。”
《漢語大詞典》:铜兵符(銅兵符)
即铜虎符。《宋史·舆服志六》:“铜兵符: 汉 制,铜铸,上刻虎形。”参见“ 铜虎符 ”。
分類:铜虎符
《國語辭典》:铜虎符(銅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汉代用于军事徵发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在京师,左符分给郡守。《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南朝宋。裴骃。集解:「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高级汉语词典》:火牌兵符
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國語辭典》:军符(軍符)  拼音:jūn fú
古时调遣兵士的信符。剖竹为二,由国君和主帅各持其一。后以文书代替。明。沈明臣 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
《漢語大詞典》:戎节(戎節)
兵符。引申指兵权。 唐 韩愈 《乌氏庙碑铭》:“授我戎节,制有壃墟。” 唐 元稹 《莺莺传》:“廉使 杜确 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於军,军由是戢。”
分類:兵符兵权
《漢語大詞典》:符传(符傳)
(1).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墨子·号令:“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 孙诒让 间诂:“周礼·司关有‘节传’, 郑 注云:‘传,如今移过所文书。’释名·释书契云:‘过所或曰传。传,转也,转移所求执以为信也。’ 崔豹 古今注云:‘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 岑仲勉 简注:“即护照或通行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私商货物经官府允准,给予符传,也得与外国人贸易。”
(2).指兵符。后汉书·窦固传:“明年,復出 玉门 击 西域 ,詔 耿秉 及骑都尉 刘张 皆去符传以属 固 。”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符、传皆合之以为信。符,兵符也……此传盖亦行兵所用以为信,非度关所用之传也。”
《漢語大詞典》:庚符
兵符;虎符。调兵遣将的凭证。 宋 岳珂 桯史·义騟传:“庚符下,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
《國語辭典》:符节(符節)  拼音:fú jié
1.古代出入城门关卡的一种凭證。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凭。后指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为凭證。《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唐。元结〈舂陵行〉:「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2.形容相符合、吻合。《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漢語大詞典》:牙璋
(1).古代的一种兵符。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牙璋瑑以为牙。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若今时以铜虎符发兵。”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牙璋,判合之器也,当於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 宋 叶适 《上李签院启》:“制牙璋玉节之符,董熊士虎臣之用。”
(2).借指将帅。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闕,铁骑绕 龙城 。” 明 徐复祚《投梭记·恣劫》:“铜虎承恩日,牙璋发斾时。”
分類:将帅兵符
《國語辭典》:赴节(赴節)  拼音:fù jié
1.赴,应合。赴节指应合其节奏。《文选。陆机。文赋》:「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文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
2.全力保全节义。《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雄臣驰驽,义夫赴节。」
《漢語大詞典》:飞符(飛符)
(1).谓祭起符箓。 唐 顾况 《步虚词》:“飞符超羽翼,焚火醮星辰。” 明 单本《蕉帕记·相逢》:“喜 麻姑 此日飞符,使 乐昌 今朝完镜。”
(2).指符箓。 元 柳贯 《为蒋英仲作颜辉画青山夜行图歌》:“固应 丰城 牛斗墟,龙剑夜出乘飞符。”
(3).急速传送的兵符。 明 何景明 《汉将篇》:“飞符插羽募精强,速营列阵扫边疆。”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且也千里徵调,飞符迅急,千山万水,跋涉从戎,露宿风餐,辛勤毕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