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六道轮回(六道輪迴) 拼音:liù dào lún huí
佛教用语。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六种范围内转化不休。元。无名氏〈点绛唇。道妙玄微套。混江龙〉曲:「全不怕上天照察,也不怕六道轮回。」
《國語辭典》:人天 拼音:rén tiān
1.人和天。《晋书。卷五四。陆云传》:「是以帝尧昭焕而道协人天,西伯质文而周隆二代。」
2.粮食。《旧唐书。卷三○。音乐志三》:「粒食伊始,农之所先。古今攸赖,是曰人天。」
3.国君。唐。刘禹锡〈砥石赋〉:「君为人天,安有执砺世之具,而患乎无贤欤。」
4.生死的代称。因生者在世,死者归天。如:「人天永隔」。
2.粮食。《旧唐书。卷三○。音乐志三》:「粒食伊始,农之所先。古今攸赖,是曰人天。」
3.国君。唐。刘禹锡〈砥石赋〉:「君为人天,安有执砺世之具,而患乎无贤欤。」
4.生死的代称。因生者在世,死者归天。如:「人天永隔」。
《國語辭典》:火坑 拼音:huǒ kēng
1.烈火㳽漫的深坑。《北齐书。卷四九。方伎列传。由吾道荣》:「至辽阳山中,有猛兽去马十步,所追人惊怖将走。道荣以杖画地成火坑,猛兽遽走。」
2.佛教喻指六道轮回中,受无量苦之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大正新脩大藏经。阿含部上。晡利多经》:「若堕火坑,必死无疑,设不死者,定受极苦。」也作「火坑」。
3.比喻悲惨的处境。《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儿夫肯发慈悲行,救度三娘离火坑!」《红楼梦》第四六回:「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也作「火坑」。
4.名利情欲的尘世。元。张养浩〈十二月兼尧民歌。从跳出功名火坑〉曲:「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你打谅我是什么没主意恋火坑的人么!」
5.喻指妓院。《老残游记》第一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拾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不管做什么,丫头、老妈子我都情愿!」也作「火坑」。
2.佛教喻指六道轮回中,受无量苦之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大正新脩大藏经。阿含部上。晡利多经》:「若堕火坑,必死无疑,设不死者,定受极苦。」也作「火坑」。
3.比喻悲惨的处境。《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儿夫肯发慈悲行,救度三娘离火坑!」《红楼梦》第四六回:「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也作「火坑」。
4.名利情欲的尘世。元。张养浩〈十二月兼尧民歌。从跳出功名火坑〉曲:「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你打谅我是什么没主意恋火坑的人么!」
5.喻指妓院。《老残游记》第一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拾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不管做什么,丫头、老妈子我都情愿!」也作「火坑」。
六道轮回
【佛学常见辞汇】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
【俗语佛源】
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
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