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八识(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著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漢語大詞典》:八识田(八識田)
谓八识产生之处,犹言胸中、心田。 宋 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 司马迁 敢乱道却好, 班固 不敢乱道却不好。不乱道又好是左传,乱道又不好是唐书。八识田中若有一毫唐书,亦为来生种矣。”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士大夫华整:“盖八识田中,带此结习,不能剷也。”参见“ 八识 ”。
《國語辭典》:八识(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著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漢語大詞典》:楞伽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國語辭典》:唯识(唯識)  拼音:wéi shì
1.梵语vijñapti-mātratā的意译。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一切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2.书名。佛教典籍。唯识宗的典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漢語大詞典》:藏识(藏識)
佛教语。法相宗“八识”中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意译。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之识。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十:“能含藏执持诸善恶种子,故名藏识。” 章炳麟 《无神论》:“若无人格,则不异於佛家所谓藏识。”参见“ 八识 ”。
《國語辭典》:八识(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著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国语辞典》:末那识(末那识)  拼音:mò nà shì
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识中的第七种识。梵语manas的音译。意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源,因为它恒缘第八识以为自我,构成众生意识或潜意识上的我执。同时它也是第六识的根。《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识 ”。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八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识之外。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参见: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为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旧曰阿梨耶,译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贤首)。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净影)。【又】性宗于楞伽经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为八识。【又】大乘义章三末列八识。前六识如常。第七为阿陀那识A^da%na,译曰无解。以体是无明痴闇故也。是当于唯识之第七识。第八为阿梨耶识。合楞伽经之真识与唯识之阿赖耶识而为一识之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请参见附表。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
│5身识──身根缘触尘│                     │七
│6意识──意根缘法尘┘                     ├转
八 │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识
识─┤7第七末那识─┤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意(思量│
│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为义)┘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        ┌华译藏识┤所藏 受第七识所薰习───┐
│        │    └执藏 受第七识所执取   ├心(集起
└ 8第八识阿赖耶─┤无覆无记              │为义)──根
└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   ┘     本

【佛学次第统编】
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末那为我执,阿赖耶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识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耳。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按新旧译不同,旧曰阿梨耶,译之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又作阿剌耶,新称阿赖耶,译之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正二报之义,即由此识而立。大日经疏曰:「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巢窟。故以为名。」又曰:「阿赖耶,是房义,是盛受义。」此识有三种境:
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
二、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之五根也。
三、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之依报也。
阿赖耶识常以此三种为所缘之境。
「八识十种异名」十种异名者:
一、八识 谓七后得名。    六、金刚智识 谓藏体无断。
二、和合识 谓真伪杂用。   七、寂灭识 谓体非寂乱。
三、藏识 谓蕴积诸法。    八、体识 谓中实非假。
四、熏变识 谓住持起发。   九、本觉识 谓藏体非迷。
五、出生识 谓凡成圣。    十、一切种智识 谓功德圆满。
又八识有诸种义。
一、心 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积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
二、阿陀那 释曰执持。此识之力,执取维持善恶之业因,及有情之身体,使不破坏。解深密经曰:「阿陀那识甚细微,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唯识论曰:「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述记曰:「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
三、所知依 唯识论曰:「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四、种子识 唯识论曰:「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种子故。」述记曰:「即为诸法为种子义,前第一心是积集,积种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生诸法一一之原因,谓之种子。」
五、异熟识 唯识论曰:「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六、无垢识 唯识论曰:「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述记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古师立为第九识者非也。」
七、第八识 从末向本,数为第八。
八、现识 唯识了义灯引楞伽经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
九、无没识 无相论云:「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
十、本识 唯识了义灯曰:「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十一、宅识 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
十二、执持识 即阿陀那之译名。
十三、根本识 述记曰:「如小乘名根本识。」唯识了义灯曰:「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十四、第一识 唯识了义灯曰:「第一识,从本问末,数为第一。」
「赖耶三相」谓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自相 谓阿赖耶,此翻曰藏,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之自相。
二、果相 谓此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名异熟识,谓之果相。
三、因相 谓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种子识,谓之因相。
「赖耶三位」赖耶三位者: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 即七地以前菩萨,二乘有学,一切异生,从无始来,名阿赖耶,此云执藏,至无人执位。
二、善恶业果位 谓从无始乃至极解脱道时,乃至二乘无馀依位,名毗播迦,此云异熟,至无所知障位。
三、相续执持位 谓从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名阿陀那,此云执持。
「执非执受」于第八识所变三境,如何分别执受非执受?谓若能生觉受,有根身是执受,种子及器界是非执受。据实言之,生觉受者,唯是身根;以馀四根色香味触,不离身根,同聚一处,亦名觉受。若约安危共同,种子及有根身是执受,器界是非执受。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三、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识。
〔四、舌识〕,谓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而能尝者,是名舌识。
〔五、身识〕,谓身以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而能觉者,是名身识。
〔六、意识〕,谓意以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而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證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为染净,皆由此识也。前第六识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者,谓第六识,依根而得名。此识当体而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执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当体者,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證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体。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
八识十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八阿赖耶识之异名有十。(参见:阿赖耶识)
八识心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之八识,各有心王与心所,识之本体为心王。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等之别作用,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
【佛学常见辞汇】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五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之观门,就八识有五重唯识观之法,观万法唯识由浅至深为五重之观想也。(参见:五重唯识)
八识规矩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天亲宗相撮瑜伽百卷为嗢陀蓝。护法悯迷,造成唯识论解三十颂。阐发慈氏之奥典。十师精贯,百卷洞该。类聚群分,各遵其本。玄奘大师糅玆十释,译成十卷。既使文同义异者,若出一师。然而记忆犹艰。乃造八识颂,以统其绪。谓之规矩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之八识,行相心所缘性量境界地诸法各有定断故也。见相宗八要中。玆将本书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八识规矩补注二卷。明晋泰补注。○八识规矩补注證义一卷。明明昱證义。○八识规矩略说一卷。明正诲略说。○八识规矩颂解一卷。明真可述。○八识规矩通说一卷。明德清述。○八识规矩纂释一卷。明广益纂释。○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八识规矩浅说一卷。行舟说。○八识规矩颂注一卷。行舟注。○八识规矩论义一卷。性起论释。善漳等录。
八识体一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对八识体别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悉为同一也。出于无性之摄论四卷,世亲之摄论三卷,为一类之菩萨所主张者,唯识宗之异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八识体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八识体一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各各有别也。此为唯识宗之正义。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