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雪柳  拼音:xuě liǔ
1.出殡时,持以引导灵柩前行的仪杖。用细条白纸作成,挂于竹枝或木棍上,形似柳而色白,故称为「雪柳」。
2.用绢花装成的花枝,为宋时元宵节妇女头饰之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3.植物名。木犀科雪柳属,落叶灌木。叶对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并腋,花冠淡红色,偶白色,有香味。可供观赏。多植为垣篱。
《國語辭典》:灯期(燈期)  拼音:dēng qí
观赏花灯的日期,即灯节。宋。陆游 上元前一日诗:「峭寒增酒价,微雨恼灯期。」
《國語辭典》:灯节(燈節)  拼音:dēng jié
元宵节的别称。参见「元宵节」条。《金瓶梅》第四三回:「你等过灯节再来计较,我连日家中有事。」《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约定灯节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
《漢語大詞典》:贺元(賀元)
庆贺元宵节。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福建·宁化民风略记》:“至于贺元张灯,饮社上冢,悬蒲竞渡,乞巧赏月……中元祀先诸俗,率同 闽 中,亦不异海内。”
《漢語大詞典》:山灯(山燈)
(1).山中的灯火。 唐 贾岛 《宿悬泉驿》诗:“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
(2).元宵节夜扎制成山形的彩灯。 宋 时亦称鳌山。 唐 段成式 《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序:“及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以报禳祈祉也。时从事及上客从公登城南楼观之,初烁空焮谷,漫若朝炬;忽惊狂烧卷风,扑缘一峰……策山灯事,唯记 陈后主 《宴光璧殿遥咏山灯》诗云:‘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至二鼓,上乘小輦,幸 宣德门 ,观鼇山……山灯凡数十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
《漢語大詞典》:踏灯(踏燈)
亦作“蹋灯”。 元宵节上灯市看灯。 清 诸重光 《上元前夕宝幢鉴南过饮》诗:“客为踏灯成不速,门非觅句亦常关。” 清 毛奇龄 《西湖蹋灯词》序:“乃作《西湖蹋灯词》六十首,传于人间,岂亦京师蹋灯之意乎?”
《漢語大詞典》:灯词(燈詞)
(1).贴在彩灯上供人品评娱乐的诗词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言事·章枫山封事:“内阁出小揭帖,传与学士 吴节 等诸词臣,分作灯词。”
(2).用于元宵节的弹词故事等。《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正月十六,合家欢乐饮酒……弹筝鼓板,弹唱灯词。”
《漢語大詞典》:彩山(綵山)
宋 代元宵节放花灯,宫内灯彩堆迭成山形,称为 綵山 。《宣和遗事》前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鰲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箇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有一箇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金书八箇大字,写道:‘ 宣和 綵山,与民同乐。’” 宋 曾觌 《南柯子·元夜书事》词:“璧月窥红粉,金莲映綵山。”
《國語辭典》:灯会(燈會)  拼音:dēng huì
元宵节观赏花灯的集会。通常伴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表演活动。如:「今年的台北灯会除了展示花灯外,还有许多相关的庆祝活动,十分热闹。」
《漢語大詞典》:送灯(送燈)
旧俗富人嫁女后第一个元宵节,送新灯以贺。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送灯﹞此系富而好礼者方有之,女出阁后……逢灯节送各式新灯。” 汪曾祺 《晚饭花》:“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
《国语辞典》:闹娥(闹娥)  拼音:nào é
旧时元宵节妇女头上插带的装饰品,用乌金纸剪成飞蛾,系在针上。宋。杨无咎〈人月圆。月华灯影光相射〉词:「闹娥斜插,轻衫乍试,閒趁尖耍。」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娥、玉梅、雪柳。」也作「闹娥儿」、「闹鹅儿」。
《國語辭典》:细旦(細旦)  拼音:xì dàn
宋代时,在元宵节有舞队之戏,其中乔妆为女子的男性称为「细旦」。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国语辞典》:祭东施娘(祭东施娘)  拼音:jì dōng shī niáng
一种元宵节的民俗。传说战国时人东施虽貌丑,而女红极佳,许多姑娘皆来就教。后于元宵夜时,为捡拾掉落于粪坑的绣花鞋而不幸溺毙。后世少女乃于元宵夜备糖果及一只小鞋于厕前祭拜,祈求学好女红。
《国语辞典》:盐水蜂炮(盐水蜂炮)  拼音:yán shuǐ fēng pào
台南市盐水区在元宵节举行的活动。相传清嘉庆年间,盐水区曾因瘟疫肆虐长达二十馀年,经当地商绅居民商议后,决定于元月十三日关帝爷神诞日,迎请关帝爷及众神出巡,并于沿途施放大量的鞭炮,以求消灾解厄、驱除瘟疫。三天后,瘟疫果然就此消失。之后,盐水地区都会在每年元宵节时,举行这种大量施放爆竹的神明绕境活动。并已成为台湾极富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而所施放的鞭炮,后来又逐渐发展出各种富有变化的爆竹,施放时如群蜂出巢,故称为「蜂炮」。当地人相信施放的蜂炮响得愈久的人,他的家庭也会愈发、愈兴旺。
《国语辞典》:放花儿(放花儿)  拼音:fàng huā ér
一种元宵节时点放的花炮,是较一般炮仗粗大的炮筒,大小不一。点燃后喷出的花枝花朵,可达丈馀高,故称为「放花儿」。
《国语辞典》:春元演习(春元演习)  拼音:chūn yuán yǎn xí
农历春节至元宵节前后期间,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而举行的演习。动员人力包括警察、宪兵、义警、义消等,执行巡逻、管制、扫荡及车辆检查等勤务,取缔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