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诡托(詭託)
亦作“ 诡托 ”。 谓假借名义。晋书·艺术传序:“然而诡託近於妖妄,迂诞难可根源,法术纷以多端,变态谅非一绪,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辨〈天禄阁外史〉:“《天禄阁外史》,乃近年 崑山 王逢年 所诡託者, 逢年 特一有笔性浪子耳。”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例如 两浙 地主所使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田产诡托(假写在)亲邻佃仆名下,叫作‘铁脚诡寄’。”
《漢語大詞典》:读曰(讀曰)
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表示注释古书中的同音假借字。礼记·曲礼上“以箕自乡而扱之” 汉 郑玄 注:“扱读曰吸。”
《漢語大詞典》:假喻
假借事物作比喻。 晋 傅玄 《叙连珠》:“不指説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
分類:假借
《漢語大詞典》:燃指
自烧手指,以示虔诚。一种假借或误解佛教的“无义苦行”。《檮杌闲评》第五十回:“老僧道:‘你心既虔,今夜你们可燃指为香,夜静时叫你们见些光景。’三人果将中指剖开,用清水洗浄,将麻紧裹,加上清油,三更时点起。”参见“ 烧指 ”。
《漢語大詞典》:烧指(燒指)
信佛者以身供养于佛,自烧其指,以示虔诚。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次有比邱 慧海 、 菩提 等八人,烧指供养。” 吴兆宜 注引《法华经》:“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墖,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珍宝而供养者。”北史·高聪传:“ 聪 有妓十餘人……及病,欲不适他人,并令烧指吞炭,出家为尼。” 唐 韩愈 《论佛骨表》:“﹝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羣,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倣效,惟恐后时。”烧,一本作“ 燔 ”。
分類:供养虔诚
《漢語大詞典》:下借
假借,宽假。下,通“ 假 ”。后汉书·独行传·李充:“大将军 邓騭 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 充 高节,每卑敬之。” 李贤 注:“下音假,借音子夜反。”
分類:假借宽假
《漢語大詞典》:嫁名
假借名义。 金 元好问 《外家别业上梁文》:“伊谁受赏,於我嫁名。”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贡五 ﹞平生好余文,凡书肆中嫁名借刻者,君能辨别为余之作,庄写成帙。”
《國語辭典》:打秋风(打秋風)  拼音:dǎ qiū fēng
向富有的人抽取小利,或藉故向人求取财物。《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他自不会作家,把个大家事费尽了,却来这里打秋风。」《儒林外史》第四回:「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也作「打秋丰」、「打抽风」、「打抽丰」。
《漢語大詞典》:燃顶(燃頂)
以香火烧灼头顶,表示虔诚。一种假借或误解佛教的“无义苦行”。《宣和遗事》前集:“ 大观 四年,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四:“奈何都民朝夕思念,燃顶炼臂,延颈跋踵,以望御车之尘也?”
《国语辞典》:巴拉  拼音:bā lā
1.巴,疤的假借字。「巴拉」指疤痕。《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你当初说的是甚么话?恼杀咱将头砍吊,碗口大巴拉。」
2.桃金娘科「番石榴」的别名。模拟闽南语称此水果的语音。参见「番石榴」条。
《國語辭典》:白莲教(白蓮教)  拼音:bái lián jiào
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旁附佛教以招揽信众,元代后搀入大量他教成分,教义更趋复杂,以致派别林立,超过百种。信徒众多,分布很广,元、明、清曾发动政治反抗运动。
《漢語大詞典》:篡器
谓被假借来作为达到篡窃目的的工具。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史:“ 汉 元朔 元年,有司奏,古者诸侯贡士,一适谓之好德,二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然则九锡者,先王赏功之常典耳,后世顾假以为篡器,何耶?”
分類:假借工具
《國語辭典》:破字  拼音:pò zì
1.用本字音,读经传中的假借字,以求经义,称为「破字」。如《论语。学而》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一句中以悦读说,其义亦作悦。
2.拆字,一种算命方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潘、陆诸子离合诗、赋、栻卜、破字经,及鲍昭谜字,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國語辭典》:拆字  拼音:chāi zì
藉由分析字形以测知吉凶祸福的算命方法。《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忽见茶室傍边添了一张小桌子,一个少年坐著拆字。」《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实在没处投奔,跑到汴梁城相国寺里去拆字也有饭吃。」也称为「相字」、「测字」。
《漢語大詞典》:托巧(託巧)
依靠或假借某种技巧。 晋 成公绥 《琵琶赋》:“尔乃託巧 班输 ,妙意横施。”
《漢語大詞典》:赝托
谓假借他人名义。
《漢語大詞典》:招帜(招幟)
(1).招旗。 郭沫若 《南冠草》第四幕:“左侧一座酒家,前有瓜架,着瓜甚多。招帜上标出‘憨憨泉’三字。” 郭沫若 《虎符》第五幕:“ 唐雎 右手持杖,左手执一白色相士招帜。”
(2).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李大钊 《俄国大革命之影响》:“吾之东邻, 寺内 内阁之成立,即以是为招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