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司务(司務)  拼音:sī wù
1.职官名。明清之制,六部皆置司务厅司务,为正八品官,掌衙署内部杂务。
2.工匠。《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杜少卿大惊道:『杨司务!这是怎的?』杨裁缝道:『小的这些时在少爷家做工,今早领了工钱去。』」
《高级汉语词典》:帆船
帆船
分类:帆船
《漢語大詞典》:移庖
临时借用别人庖厨设席请客。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工部·工部差:“曾以视工至一冬曹郎私宅,适其同管工内官移庖在焉。邂逅欢甚。”
《國語辭典》:通假  拼音:tōng jiǎ
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古书常用通假字,可包括三种:一、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二、双声通假。如借果为敢。三、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
《漢語大詞典》:私假
私自借用。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分類:私自借用
《漢語大詞典》:通借
(1).互相借用。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书籍有无,不相通借。”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二》:“向者团簇大军钱数多,总司所取不尽,可以通借。”
(2).犹通假。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释詁》所陈,三十餘言,总持一义,虽多同声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参见“ 通假 ”。
分類:借用
《國語辭典》:通假  拼音:tōng jiǎ
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古书常用通假字,可包括三种:一、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二、双声通假。如借果为敢。三、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
《國語辭典》:训读(訓讀)  拼音:xùn dú
日文借用的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类发音。音读渊源于古汉语,训读则是日语语词的本音。所以训读时仅借汉字的形和义,不采汉语的音。如「山」字,日文的音读为san,训读为yama。
《漢語大詞典》:筹借(籌借)
设法借用;筹划借款。 茅盾 《子夜》四:“他向商会筹借三万块钱。”
《國語辭典》:借韵(借韻)  拼音:jiè yùn
近体诗首句可不押韵,如押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称为「借韵」。如唐朝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在广韵中,「中」属「东」韵,「浓」属「钟」韵。
《国语辞典》:船帆  拼音:chuán fán
利用竖立的船桅所张的大布幔。为借用风力,使船前进的设备。
《國語辭典》:挪借  拼音:nuó jiè
移借款项。《红楼梦》第六四回:「或是爷内库里暂且发给,或者挪借何项,吩咐了,奴才好办去。」也作「那借」。
分類:挪借借用
《國語辭典》:商借  拼音:shāng jiè
商量借用。如:「选委会向各中、小学商借场地,作为政见发表会用。」《清史稿。卷一五七。邦交志五》:「中国亦允由德州至正定府及由兖州府或干路中之他处过济宁州至开封府两支路,于十五年内由中国自行筹办,并声明傥用洋款,须向德华公司商借。」
分類:商量借用
《国语辞典》:借典  拼音:jiè diǎn
借用钱财。《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出》:「你出路日子在眼前,我一夜思之怕没盘缠,往大公家急忙去借典。」
《漢語大詞典》:借巧
借用技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且《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鋭笔,怯於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於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分類:借用技巧
《漢語大詞典》:托荤(托葷)
谓模仿荤食品形状、借用荤食品名称制作的素食品。《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奶奶,这个是头里庙上送来的托荤醎食,你老人家只顾用,不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