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觉苑(覺苑)
(1).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 唐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诗:“招提何清浄,良牧驻轩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宋 苏轼 《赐济阳郡王曹佾罢散兴龙节道场酒果口宣》:“卿位重戚藩,望隆耆德,归诚觉苑,增祝寿山。”
(2).比喻修行者的心境。 元 清珙 《闲咏》:“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漢語大詞典》:驱乌(驅烏)
驱赶乌鸦。佛教有驱乌沙弥,指男孩修行者。四分律·受戒揵度之四:“佛问 阿难 :此小儿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听令出家。” 清 钱谦益 《孙子长徵君六十寿序》:“ 兔园 之师,驱乌之子,促膝引手,人人得至其前。”
《漢語大詞典》:脩真
道教谓学道修行为脩真。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这 卓员外 丧偶不娶,慕道脩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丘真人:“大宗师 长春真人 ,姓 丘 氏……年十九,辞亲居 崑崙山 ,依道者脩真。”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女即息于旁,自云脩真者,只打坐,不用睡也。”
《漢語大詞典》:出世人
修行佛法的人。 明 李贽 《与明因书》:“我为出世人,光彩不到他头上,我不为出世人,羞辱不到他头上。”
分類:修行佛法
《漢語大詞典》:七众(七衆)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大智度论卷十:“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餘五众是出家。”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七众攀号,哀踰青树。” 唐 道宣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
《國語辭典》:渐悟(漸悟)  拼音:jiàn wù
渐次證悟真理。与顿悟相对。
《漢語大詞典》:果位
佛教名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 释氏 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且於 宗喀巴 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國語辭典》:苦修  拼音:kǔ xiū
天主教中严格的修会生活方式。修道者在与外界隔离的修道院中生活,强调在守斋刻苦、祈祷劳动的朴实生活中修养心性。
《漢語大詞典》:鼻端白
佛教修行法之一。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楞严经》卷五:“世尊教我及 拘絺罗 观鼻端白,我初諦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动世界,徧成虚浄,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 宋 黄庭坚 《谢曹方惠物》诗:“注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
《漢語大詞典》:三祇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此菩萨位超十地,果满三祇;十号将圆,一生成道。” 唐 慧净 《杂言》诗:“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归依佛,弹指越三祇。”
《国语辞典》:念力  拼音:niàn lì
佛教用语。五力之一。一种佛教的修行方法──正念。因为正念有灭烦恼、證解脱的作用,故称为「念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四:「是菩萨修行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离灭,回向涅槃。」
《漢語大詞典》:加行
(1).佛教语。意为加力修行,以作入正位的准备。亦译作“方便”。 唐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因中行未成圆足,所行必须加功求后胜果。”
(2).美德懿行。加,通“ 嘉 ”。 宋 叶适 《姚君俞墓志铭》:“至且老克有加行,迄无妄求,遂皆信重。”
《国语辞典》:本尊  拼音:běn zūn
密宗的修行者称自己的护法神为「本尊」。
《漢語大詞典》:资缘(資緣)
佛教谓资助修行的外缘(衣食住)。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十种惭愧门》:“所以诸俗,为道兴福供给资缘,故隆正业而惑不全,失於敬重,亦可深愧。” 五代 齐己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病起见生涯》诗:“病起见生涯,资缘觉甚奢。”
《漢語大詞典》:五力
(1).佛教语。五种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能破除障碍,得到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南朝 梁 王僧儒 《中寺碑》:“情尘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开五力。” 唐 李邕 《东林寺碑序》:“结跏一心,开示五力。” 明 李贽 《又与从吾孝廉》:“彼真正具五力者,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侣为魔王伴,全不觉知是魔与佛也。”参阅大智度论卷十九。
(2).佛教语。五种力。指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种力“不可思议”、“不能遮止”,故谓五力不可到。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四八:“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
(3).佛教语。五种力。五种扰乱修行的魔力。即色、声、香、味、触五尘。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参见“ 五尘 ”。
《漢語大詞典》:五尘(五塵)
佛教谓色、声、香、味、触能污染真性,故称“五尘”,亦曰“五境”。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四上:“五尘六欲,不暇贪染。”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官有五根,物有五尘,故知而有异。”参见“ 五根 ”、“ 五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