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念米佛  拼音:niàn mǐ fó
每念一声佛号以一粒米来记数,是修行功德、忆念佛陀形相的方法。《红楼梦》第八八回:「向来服侍老太太安歇后,自己念上米佛,已经念了三年多了。」
《国语辞典》:看话禅(看话禅)  拼音:kàn huà chán
一种禅宗修行方法。禅师以公案中某些非逻辑、不可解之语,令弟子参究,以杜塞思量分别,迫使智慧自发,得见自己的心性。也称为「看话头」、「参话头」。
《国语辞典》:五种性(五种性)  拼音:wǔ zhǒng xìng
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禀赋,谓之种性。种性有五种,即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具前三种种性的众生将可分别达到阿罗汉、辟支佛、佛的终极果位。不定种性,具有三乘的种子,但会达到什么果位尚不确定。无种性则永不能解脱轮回。五种性之说主要流行于瑜伽行派,但是否决不可改变,瑜伽行派论师也有不同的主张。《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国语辞典》:仁波切  拼音:rén bō qiè
西藏对转世修行者的尊称。为藏语rinpo che的音译。意译为珍宝。指经一定手续测试,證实为某一位大修行人的转世,再来度化、利益众生者。
《国语辞典》:胎藏界  拼音:tāi zàng jiè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传承的教法修行。主要是修习菩提心和大悲心。唐朝时由中印度无畏传入中国,再东传日本和韩国。
《国语辞典》:四加行  拼音:sì jiā xíng
佛教徒修行密法之前,应先修习的四种功课。即一、归依,发菩提心;二、供曼达;三、观想金刚萨埵及念诵百字明;四、上师相应法。
《國語辭典》:噶当派(噶當派)  拼音:gá dāng pài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语bka'gdams pa 的音译。噶当,意为一切佛语都是对僧徒修习的指导。渊源于十一世纪阿底峡尊者,由其高足仲敦巴确立西藏的传承。后分成教典、教授、教诫三派。对西藏佛教各宗影响颇大。至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吸收其教义,创立格鲁派,亦称新噶当派,噶当派和格鲁派遂合而为一。
《漢語大詞典》: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漢語大詞典》:禅乘(禪乘)
泛指佛教所称修行方法和教义。禅,禅那;乘,运载。即梵文(衍那)的意译。 明 陆粲 《庚巳编·僧时蔚》:“初未尝识字,既超悟禪乘,遂能作书偈语。”
《國語辭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拼音: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谨防外界诱惑,因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西游记》第五○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帐。」后用以比喻一事兴起,又会有一事超过其上。
《漢語大詞典》:出家求道
离开家庭,入寺院修行。百喻经·水火喻:“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復念其妻子眷属。”
《漢語大詞典》:祇园精舍(祇園精舍)
亦作“ 祇洹精舍 ”。
(1).“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 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 晋 法显 佛国记:“池流清浄,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即所谓 祇洹精舍 也。” 北周 庾信 《五张寺经藏碑》“ 舍卫 之国,祇洹之园” 倪璠 注引《浮屠经》:“ 临儿国王 隐屠太子 ,父曰 屠头邪 ,母曰 莫邪屠 ,生处名 祇洹精舍 ,在 舍卫国 南四里。”
(2).泛指修行精舍。宋书·范泰传:“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立祇洹精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中有禪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製虽小,巧构难比。”参见“ 祇园 ”。
《漢語大詞典》:祇园(祇園)
“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 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相传 释迦牟尼 成道后, 憍萨罗国 的 给孤独长者 用大量黄金购置 舍卫城 南 祇陀太子 园地,建筑精舍,请 释迦 说法。 祇陀太子 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 玄奘 去 印度 时, 祇园 已毁。后用为佛寺的代称。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祇园兴板荡之悲,沙界积沦胥之痛。” 唐 白居易 《题东武丘寺六韵》:“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游则王国,还则祇园。”
《漢語大詞典》:南无阿弥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为“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生西方净土。《观无量寿经》:“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宋 苏轼 《阿弥陀佛赞》:“佛子在时百忧绕,临行一念何由了;口诵南无阿弥陀,如日出地万国晓。”《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哑子合着掌,忽然念出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説话,将 张稍 从前过恶,一一説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昨天长老怕他病倒,亲自为他配药,内加三钱人参。他极其感动,双手合十,口诵‘南无阿弥陀佛!’”
《漢語大詞典》:九品莲台(九品蓮臺)
佛教净土宗认为:修行完满者死后可往西方极乐世界,身坐莲花台座,因各人生前修行深浅不同,而所坐莲台有九等之别,九品莲台是最高一等。《西游记》第七七回:“ 如来佛祖 正端坐在九品寳莲臺上,与十八尊轮世的阿罗汉讲经。” 清 刘献廷 《后横塘》诗:“只今九品莲臺上,欲化朝云暮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