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五停心观(五停心观)  拼音:wǔ tíng xīn guān
佛教五种修行法。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五种禅观。此五种禅观分别对治贪欲、瞋恚、愚痴、我见、散乱心五种污染心。
《国语辞典》:五会念佛(五会念佛)  拼音:wǔ huì niàn fó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由三、五至六、七人一起共修,在一坐的时段,依念佛声调的不同分成五会,即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以上皆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只念阿弥陀佛。五会念毕后即诵宝鸟诸杂赞。此方法一直为后来净土宗道场通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本》:「五会念佛竟,即诵宝鸟诸杂赞。」
《国语辞典》:一心三观(一心三观)  拼音:yī xīn sān guān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修行方法之一。谓在修习襌观时,能于一念心中对所襌观的对象同时观察它是假有、空无实性以及非空非假的性质。《摩诃止观。卷五上》:「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国语辞典》:一行三昧  拼音:yī háng sān mèi
佛教修行者的一种修行境界。修行者先是专心念一佛名,然后是生起诸佛的心境,进而知道离心无佛,将心系缘法界,安住在一切平等,没有障碍,没有形相的襌定境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国语辞典》:拜水忏(拜水忏)  拼音:bài shuǐ chàn
从事慈悲水忏法的修行。参见「水忏」条。
《国语辞典》:不净观(不净观)  拼音:bù jìng guān
佛教用语。五停心观之一。用来对治贪心的修行方法。可分为观自身不净和观他身不净两种。透过思惟人身种种的不净,而生起厌离心,不贪著世间的快乐。
《国语辞典》:大手印  拼音:dà shǒu yìn
一种西藏佛教噶举派的修行法。有显教、密教两种。显教主由定起观,證得空智解脱的的境界。密教以唯一白法,成就空、乐二智,最后达到即身成佛,是无上瑜伽的最高法门。
《国语辞典》:打禅七(打禅七)  拼音:dǎ chán qī
佛教仪式。为禅宗道场每年所进行为期七天的参禅修行活动。参加者透过七天密集的修行,期望能在这段时间内證悟解脱。「打禅七」以七日为一期,共进行四十九天,目的在由七日的修行中于定、慧二门等使专注于一境,决断疑念的精神作用中,求得开悟、应悟,一心不乱,则可往生净土。在中国传统,这项修行活动通常是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至腊月八日止,共四十九天,在台湾则多以七天为期,时间也较自由。
《国语辞典》:大悲水  拼音:dà bēi shuǐ
放置净水,由长期持念大悲咒的修行人,以诵念的方式加持。此水称为「大悲水」。汉地的佛教徒相信,饮用大悲水,会有种种的功德利益,故在民间颇为流行。
《国语辞典》:般舟三昧  拼音:pán zhōu sān mèi
佛学上指一种定的境界。修行者以七日或九十日为期,不间断地唱阿弥陀佛的修行,藉以达到定的境界。臻此境界时,能见十方诸佛站立在前面。
《国语辞典》:在家修  拼音:zài jiā xiū
在家的修行者。如:「他退休后,每天跟几位在家修的谈论习佛的心得,受益不少。」也称为「在家出家」。
《国语辞典》:八大人觉(八大人觉)  拼音:bā dà rén jué
1.一种佛教修行者所用的忆念思惟法门,其忆念思惟的内容有八项。也称为「八大人念」、「八念」、「大人八念」。
2.诸佛所觉知而能使众生證入涅槃的八种条件:一少欲、二知足、三乐寂静、四勤精进、五守正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大乘义章》卷一三:「八大人觉,佛是大人,诸佛大人觉知此法为涅槃因,名大人觉。」
《国语辞典》:大圆满法(大圆满法)  拼音:dà yuán mǎn fǎ
西藏佛教宁玛派的主要修行方法。「大圆满」为藏语rdzogs chen的意译。大圆满法分为:心、界与要门三部。心部:认为一切现象都只是自心的显现。专重在彻见自心本性,显发自然妙智。界部:由自然妙智悟入凡心所显现的,都是法性光明境界。要门部:运用无分别智将一切现象汇归于不空不执的法性,现證法性境界,能迅速成佛。宁玛派教法中最高深的法门。
《国语辞典》:带发修行(带发修行)  拼音:dài fǎ xiū xíng
不剃度而在寺院修行。《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国语辞典》:法华三昧(法华三昧)  拼音:fǎ huā sān mèi
一种使修行者證悟真理的定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