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身殉
指为某种信念而舍弃生命。 郭沫若 《万引》:“她也坠楼身殉了。” 巴金 《静夜的悲剧》:“四天后,她在断头台上身殉她的愚蠢行为。”
《漢語大詞典》:道念
(1).修道的信念。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五:“畴昔希道念,而今果天矜。” 明 李贽 《与曾继泉书》:“果生死道念真切,在家方便,尤胜出家万倍。”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杂记之三》:“女笑曰:‘儿非无益与君者,君道念已坚,成功可冀。’”
(2).表示怀念之情。《天雨花》第十四回:“榜后料理家务,即可起身,冬间必须到邸。各房戚族,可为我道念,亦无他嘱。”
《漢語大詞典》:顽心(頑心)
(1).愚妄之性。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 戚密学 ﹞作諭民诗五十絶……以申规警,立限曰:讽诵半年,顽心不悛,一以苛法治之。果因此诗狱讼大减。”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楚州陈道人》:“吾向来所戒如何,而乃顽心不改。”
(2).坚韧不拔的信念。 沈砺 《沪上度端阳》诗:“ 阮 嵇 懒缘何事?未许顽心寸寸灰。”
《漢語大詞典》:誓念
誓愿和信念。 茅盾 《三人行》九:“也就是为了这样的誓念,他停留在 惠 的家乡,在暑期平民学校里担任了教课。”
分類:誓愿信念
《国语辞典》:投杼之疑  拼音:tóu zhù zhī yí
比喻谣言众多,就连最亲信的人也会动摇坚定的信念。参见「投杼」条。《周书。卷三二。唐瑾传》:「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
《國語辭典》:心如止水  拼音:xīn rú zhǐ shuǐ
心志不为外物所动,如静止不流动的水。唐。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国语辞典》:科学精神(科学精神)  拼音:kē xué jīng shén
从事科学研究时所应秉持的信念与态度,如注重实證、客观和求真等。后泛指一般客观而有系统的研究精神。
《国语辞典》: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  拼音:yóu tài fù guó zhǔ yì
犹太人在故乡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独立自主国的信念。西元一八九七年,奥地利人赫茨尔在瑞士巴尔塞召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起草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巴尔塞纲领,宣称「犹太复国主义所追求的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受到公法保护的家园」。二次大战后,犹太民族终于在中东建立以色列。
《国语辞典》:投杼之惑  拼音:tóu zhù zhī huò
比喻谣言众多,就连最亲信的人也会动摇坚定的信念。参见「投杼」条。《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当是不逞之人,曲为无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
《国语辞典》:政治文化  拼音:zhèng zhì wén huà
社会成员有关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与符号系统,既构成政治行动基础,也赋予政治行动意义。
《国语辞典》:次文化  拼音:cì wén huà
1.社会中,各团体的价值、规范及信念而与主流文化有所差异者。
2.对社会主流文化提出异议的文化与符号表达,常为主流社会企图压抑与排除,但也常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动力,并形塑未来的主流文化。如对古典菁英文化提出挑战的青少年次文化、流行与大众文化等。也称为「副文化」、「亚文化」。
《国语辞典》:悲剧反讽(悲剧反讽)  拼音:bēi jù fǎn fèng
在悲剧情节中,人物的动作、信念与后来的发展捍格颠倒,形成嘲弄警惕的讽刺,这种悲剧中情境逆转的艺术效果,称为「悲剧反讽」。
《国语辞典》:独行其道(独行其道)  拼音:dú xíng qí dào
独自实行自己的信念。《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国语辞典》:思想战(思想战)  拼音:sī xiǎng zhàn
1.因思想冲突而引发的战争,如自由主义与全体主义的战争。
2.战时以宣传等手段破坏对方战争信念的战术。
《国语辞典》:理论家(理论家)  拼音:lǐ lùn jiā
1.对某事物有抽象意识与信念的人。
2.讥笑只会空谈理论而不去实行的人。如:「他光说不练,只是个理论家罢了,实在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