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俗人  拼音:sú rén
1.凡庸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红楼梦》第四五回:「我又不作诗作文,只不过作个俗人罢了!」也称为「俗夫」。
2.未出家的人。相对于僧人而言。《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况且清净地方,如何容得俗人前来蹧蹋?」
《国语辞典》:伧夫俗人(伧夫俗人)  拼音:cāng fū sú rén
粗鄙平凡的人。如:「这虽是伧夫俗人的见识,却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分类:粗鄙平凡
《國語辭典》:风俗人情(風俗人情)  拼音:fēng sú rén qíng
一个地方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人情。」唐。杜牧 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三十年来王师攻击,利与不利,其所来由,明白如彩画,一一可以目睹。」《黄绣球》第一回:「对你讲了罢,我实为我们村上的风俗人情败坏到不成样子,名为自由村,自己村上的人全不知振作,反被外村人挟制,受外村人蹧蹋。」
《國語辭典》:世俗  拼音:shì sú
1.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孙叔敖》 :「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2.世间,俗世。《墨子。鲁问》:「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3.世人,凡人。《庄子。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与世俗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俗哉!」
《國語辭典》:迷人  拼音:mí rén
1.使人迷惑而失去本性。《红楼梦》第五回:「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弟兄之幸矣。」
2.深具诱惑力的。如:「他的风采十分迷人。」
《漢語大詞典》:朝市人
犹俗人。多指争逐名利之徒。 元 房皞 《题张信之见山堂》诗:“自古朝市人,罕与山相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序》:“溯其初则 萧梁 殷芸 始有小説行世。 芸 字 灌蔬 ,盖有取于退耕之义,谅非朝市人所能参也。”
《漢語大詞典》:浊子(濁子)
俗人。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非閒人不可到,遇浊子不容观。”
分類:俗人
《國語辭典》:乡人(鄉人)  拼音:xiāng rén
1.乡民。《三国演义》第一五回:「白虎奔馀杭,于路劫掠,被土人凌操领乡人杀败,望会稽而走。」
2.同乡的人。《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3.俗人。《孟子。离娄下》:「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國語辭典》:世故  拼音:shì gù
1.泛指世间一切的事务。《列子。杨朱》:「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繁虑。」
2.熟习世俗人情习惯,待人处事圆通周到。《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其实有人孝敬他老人家,他的为人又极世故,一定必须要领人家情。」《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再者,世故熟悉,做得成事业,讲得来平权,再没有悍妒等类的性情。」
《國語辭典》:百日  拼音:bǎi rì
1.一百日,也表示多日的意思。《礼记。杂记下》:「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三国演义》第二九回:「其徒曰:『箭头有药,毒已入骨。须静养百日,方可无虞。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
2.人死后,满一百日时,延请僧、道设道场诵经斋祭的仪式。《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到了七昼夜,坛事已完,百日孝满。」《红楼梦》第六五回:「爷在家庙里同珍大爷商议作百日的事,只怕不能来家。」也称为「一百天」。
《漢語大詞典》:俗尘(俗塵)
(1).人间。 唐太宗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对此留餘想,超然离俗尘。”
(2).世俗人的踪迹。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餘玄度得相寻。” 宋 司马光 《邵兴宗南园草盛不翦仆过而爱之为诗以赠》:“车马不甚繁,门前无俗尘。”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 元功 诗云……市朝甚邇俗尘远,土产虽少人烟繁。”
(3).比喻世俗的偏见。 鲁迅 《且介亭杂文集·答〈戏〉周刊编者信》:“这回编者的对于主角 阿Q 所说的绍兴话,取了这样随手胡调的态度,我看他的眼睛也是为俗尘所蔽的。”
《國語辭典》:凡夫  拼音:fán fū
平庸的人。三国魏。曹植〈任城王诔〉:「凡夫爱命,违者徇名。」《西游记》第一二回:「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
《國語辭典》:俗眼  拼音:sú yǎn
俗人短浅、拙劣的目光。唐。杜甫〈丹青引〉:「途穷返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西游记》第三六回:「今到荒山,奈何俗眼不识尊仪,与老爷邂逅相逢。」
《國語辭典》:白黑  拼音:bái hēi
1.白色和黑色。《淮南子。脩务》:「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2.比喻是非、清浊、善恶。《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漢語大詞典》:开径(開逕)
亦作“ 开径 ”。
(1).开辟路径。宋书·谢灵运传:“尝自 始寧 南山伐木开逕,直至 临海 ,从者数百人。”
(2).文选·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唯开 蒋 生逕,永怀 求 羊 踪。” 李善 注引三辅决录:“ 蒋詡 ,字 元卿 ,隐於 杜陵 。舍中三逕,惟 羊仲 、 求仲 从之游。二 仲 皆挫廉逃名。”后以“开逕”指只接待少数高人雅士,决不与官场的俗人来往。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陶潜〈田居〉》:“素心正如此,开逕望三益。”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闺秀诗》:“ 蒋侯 已拟长开径, 李广 无端又出山。”参见“ 三径 ”。
《國語辭典》:三径(三徑)  拼音:sān jìng
汉蒋诩辞官不仕,隐于杜陵,闭门不出,舍中竹下三径,只有羊仲与求仲出入。典出晋。赵岐《三辅决录》卷一。后以三径比喻隐士居处。《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诗:「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