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雪柳  拼音:xuě liǔ
1.出殡时,持以引导灵柩前行的仪杖。用细条白纸作成,挂于竹枝或木棍上,形似柳而色白,故称为「雪柳」。
2.用绢花装成的花枝,为宋时元宵节妇女头饰之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3.植物名。木犀科雪柳属,落叶灌木。叶对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并腋,花冠淡红色,偶白色,有香味。可供观赏。多植为垣篱。
《漢語大詞典》:置社
古时大夫、士庶共同设置的供奉社神之所。《礼记·祭法》:“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 郑玄 注:“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 孔颖达 疏:“大夫以下,谓包士庶,成羣聚而居,其羣众满百家以上得立社。为众特置,故曰置社。”
《國語辭典》:武庙(武廟)  拼音:wǔ miào
民间庙宇:(1)唐代至元代称祭祀吕望的庙。(2)清代称祀奉关羽的庙。(3)民初以后称合祀关羽与岳飞的庙。
《漢語大詞典》:正御
谓供奉帝王的物品。宋书·明帝纪:“上奢费过度,务为彫侈。每所造制,必为正御三十副,御次、副又各三十,须一物輒造九十枚,天下骚然,民不堪命。”
《漢語大詞典》:祭祠
祭祀,陈物供奉始祖。汉书·龚舍传:“死时七十九矣。使者、太守临敛,赐复衾祭祠如法。”后汉书·延笃传:“到官,表 龚遂 之墓,立铭祭祠,擢用其后於畎亩之间。”
《漢語大詞典》:僧塔
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佛塔。 宋 王禹偁 《送南阳李太傅》诗之一:“两朝黄阁预弥纶,又策春坊第一勋;僧塔旧题前进士,斋坛新拜上将军。”
《漢語大詞典》:佛坛(佛壇)
供奉佛像的高台。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南北炕在毡毯上跪经的女人,把腰都挺直了,两手扣在心窝,双眼微阖,面向佛坛。”
《漢語大詞典》:共职(共職)
供奉,贡献。共,通“ 供 ”。左传·昭公四年:“小国共职,敢不荐守?”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紓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 周惠王 大喜曰:‘ 楚 不共职久矣,今效顺如此,殆先王之灵乎?’”
分類:供奉贡献
《漢語大詞典》:内供奉
(1). 唐 代职官名。 唐 设殿中侍御史九人,其中三人为内供奉。掌殿廷供奉之仪,纠察百官之失仪者。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唐 韩愈 《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傅董公行状》:“天子识之,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2).供奉于宫中内道场的僧官称“内供奉”。
《漢語大詞典》:砖塔(磚塔)
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佛塔。用于供奉僧人的遗体遗骨。 唐 有《王居士砖塔铭》《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当日替 梁和尚 建龕的皇太后,久已宾天。 胡无翳 题知了一本,准了下葬,依了原旧规模,备了坐化禪龕,拆开砖塔,只见 梁片云 的肉身神色鲜明……衣服未化。”
《漢語大詞典》:献奉(獻奉)
献祭供奉。东观汉记·顺帝纪:“臣请上尊号曰 敬宗 ,庙天子,世世献奉藏主。”
分類:献祭供奉
《漢語大詞典》:影殿
(1).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唐 宋之问 《游广界寺》诗:“影殿临丹壑,香臺隐翠霞。”
(2).供奉帝后遗像的殿堂。新五代史·晋出帝皇后冯氏传:“是日,以六军仗卫,太常鼓吹,命后至 西御庄 ,见於 高祖 影殿。”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诸后影殿曰 重徽 、 彰德 、 广孝 、 广爱 。”
《國語辭典》:舍利塔  拼音:shè lì tǎ
佛教指安置舍利或僧众骨灰的塔形建筑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
《國語辭典》:舍利  拼音:shè lì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曷逻怙罗恐王珍贵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蓝,登窣堵波,至诚所感,其石覆钵自开,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游记》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也称为「舍利子」。
《漢語大詞典》:祭肉
古代祭祀时供奉之肉。论语·乡党:“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穀梁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
《漢語大詞典》:灵馆(靈館)
(1).供奉神灵的祠、观。 南朝 梁 沈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石灵馆,以旌厥心。”
(2).指神灵的住所。云笈七籤卷二五:“夕寝灵馆,朝登 玉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