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辅弼(輔弼)  拼音:fǔ bì
1.辅助、辅佐。《国语。吴语》:「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陈蕃》:「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学成《三略》和《六韬》,忘生舍死建功劳。赤心辅弼为良将,尽忠竭力保皇朝。」
2.辅佐君主的人。后多指宰相。《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伏湛》:「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宋史。卷三五九。列传。李纲下》:「臣昧死上条六事:一曰信任辅弼,二曰公选人材,三曰变革士风,四曰爱惜日力,五曰务尽人事,六曰寅畏天威。」《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尚志所上的十策,朕细看,学问很渊深。这人可用为辅弼么?」
《國語辭典》:防禦  拼音:fáng yù
1.医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北诸医铺》:「石鱼儿、班防禦、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
2.防备抵禦。《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阴瑜妻传》:「采时尚丰少,常虑为家所逼,自防禦甚固。」
3.关隘地方的防禦工事。《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防禦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
《漢語大詞典》:佐领(佐領)
(1). 清 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名称。是满语“牛录”的汉译。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初时一佐领统辖三百人,后改定为二百人。其长亦称佐领,世袭者称为世管佐领,选任者称为公中佐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国初官制:“入 关 后,始改总统旗务者为都统,每旗一员,其参协者为副都统,每旗二员。其下设参领、佐领等官。”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鼠狼》:“某佐领好酒喜啖。”
(2).晚 清 建立水师,一舰之长称管领,其助理者称佐领。 马建忠 《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 中国 初设水师,但得督领十人,管领五十人,佐领二百人,已可应用不匱。”
《國語辭典》:图片(圖片)  拼音:tú piàn
1.清代由八旗佐领所出、盖有图记的保證文书。犹汉族官员的印结。
2.图画、照片、拓片等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协领(協領)
(1). 清 代武官名,位在副都统下,佐领上。《清会典·兵部三·尚书侍郎职掌》:“ 盛京 、 吉林 、 黑龙江 、 福州 水师别为营,将军辖焉,凡总管二人,协领二人。”
(2). 清 末革命团体光复会领导人员名称,犹言副首领。 清 陶成章 《浙案纪略·列传三》:“分‘光復会’职员为十六级……例如黄字为首领,首领五人,即以推 锡麟 ( 徐锡麟 )等。祸字为协领,无定员, 瑾 ( 秋瑾 )自居协领。”
《漢語大詞典》:拨什库(撥什庫)
清 代官名。满语。汉语称领催。管理佐领内的文书、饷糈庶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一家完聚:“ 浙 东乱时, 诸暨 陈氏 女年甫十六,为 杭 镇拨什库所得,鬻於银工。”《六部成语注解·户部》“管庄拨什库”:“拨什库, 满洲 语, 汉 谓之领催,乃兵丁中之司会计者也。”
《漢語大詞典》:八旗兵
清 代兵制。 努尔哈赤 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为一旗。共设八旗。 皇太极 时,分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清 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与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侍卫帝室,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则有由八旗都统直辖的骁骑营和由另置的总统或统领统率的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等。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为 清 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乾隆 时八旗兵佐领之数近二千人,兵额计二十余万人。参见“ 八旗制度 ”。
《國語辭典》:八旗制度  拼音:bā qí zhì dù
为满洲部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组织。初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额真一人,后又定户籍、设八旗,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佐之,以各掌其户籍及军政。见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
《漢語大詞典》:领催(領催)
清 代官名。满语“拨什库”的汉语意译。司佐领内的文书俸饷。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至於八旗禁旅,虽分隶八都统,然惟驍骑营之马甲、领催、匠役隶之。”自注:“马甲之优者选为领催,以司册籍、俸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领催》:“内务府领催某甲,家在 阜城门 外某庄。”清史稿·食货志一:“有隐匿壮丁入官,伊主及佐领、领催各罚责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