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78,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张仪
光仪
旧仪
仪容
仪型
仪注
风仪
坤仪
仪物
常仪
凤仪
仪制
仪表
仪卫
仪秦
《国语辞典》:张仪(张仪)  拼音:zhāng yí
人名。(西元前?~309) 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國語辭典》:光仪(光儀)  拼音:guāng yí
光华的仪容。《文选。祢衡。鹦鹉赋》:「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少卿先生,前在虞老先生斋中得接光仪,不觉鄙吝顿消。」
《漢語大詞典》:旧仪(舊儀)
犹古礼。汉书·郊祀志下:“ 元帝 即位,遵旧仪,间岁正月,一幸 甘泉 郊 泰畤 ,又东至 河东 祠后土,西至 雍 祠 五畤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 粲 恆典之。”《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睿真皇后沈氏》:“是用仰稽旧仪,敬崇大号,举兹礼命,式遵前典。”
分類:古礼
《國語辭典》:仪容(儀容)  拼音:yí róng
仪表容貌。《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红楼梦》第一回:「原来一个丫鬟在那里掐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
《漢語大詞典》:仪型(儀型)
同“ 仪刑 ”。
(1).做楷模,做典范。《元典章·礼部三·祭祀》:“已上係自古忠义直烈,仪型后世,赞扬风化者,故歷代载於祀典。”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
(2).楷模;典范。 宋 苏轼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牘仪型在,儿童笺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事业存钟鼎,仪型照简编。”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故凡其意之所及,笔之所书,无不诚心佩服,奉为仪型。”
(3).仪容。 宋 苏轼 《滕达道挽词》之二:“骯脏仪型在,惊呼岁月遒。” 清 李长盛 《过史公墓》:“途过丞相墓,再拜想仪型。正气经天地,孤忠贯日星。”
《國語辭典》:仪注(儀注)  拼音:yí zhù
1.天文的法则。《续汉书志。第二。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2.礼节。《南史。卷六五。陈文帝诸子传。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
3.称婚、丧、会见等事的礼单。也作「仪适」。
《國語辭典》:风仪(風儀)  拼音:fēng yí
风采仪容。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序〉:「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雪等润。」《南史。卷三二。张邵传》:「畅随宜应答,吐属如流,音韵详雅,风仪华润。」
《國語辭典》:坤仪(坤儀)  拼音:kūn yí
1.大地。《旧唐书。卷三○。音乐志三》:「大哉坤仪,至哉神县。包含日域,牢笼月竁。」
2.母仪,妇女的表率。如:「历届模范母亲们的懿行美德,足为天下坤仪。」宋。王安石慰皇太后表〉:「方正坤仪之位,上同乾施之仁。」
《漢語大詞典》:仪物(儀物)
指用于礼仪的器物。语本《书·洛诰》:“仪不及物。” 孔 传:“威仪不及礼物。”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於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 宋 钱愐 钱氏私志:“闻国初贵主乘, 元祐 后不铸印,无乘马仪物。”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卷三:“ 晋 王导 以仪物鼓吹求助於 钟山 之神以御 苻坚 。”《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这属于旧时丧事迷信之一的仪物。”
分類:礼仪器物
《漢語大詞典》:常仪(常儀)
(1).通常的仪式。北史·侯莫陈崇传:“葬礼如常仪。”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若以两者目为希奇,则是常仪翻成旷典,如何可责以寡过省愆之道,望以明心见性之理乎?”
(2).人名。上古 黄帝 臣。晋书·律历志中:“乃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3).人名。上古 帝喾 妃。 娵訾氏 女, 帝挚 母。史记·五帝本纪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纪》:“ 帝俈 有四妃……次妃 娵訾氏 女,曰 常仪 ,生 帝挚 。”
(4).人名。同“ 嫦娥 ”。神话传说中的奔月者。“仪”与“娥”古同音通用。 清 秋瑾 《忆萝月》词:“多事却笑云痴,不肯现出 常仪 。”参阅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月中嫦娥
《漢語大詞典》:凤仪(鳳儀)
(1).凤凰的仪态。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麟止凤仪,所患在少;狐鸣梟呼,世忌甚多。”文选·潘岳〈笙赋〉:“基黄钟以举韵,望凤仪以擢形。” 李善 注引说文:“笙,十三簧,象凤之身。”
(2).比喻英俊的姿容。 宋 叶适 《送刘德修》诗:“俄欣凤仪雅,缓彼梟搏磔。” 明 李东阳 《曲江韶石题广东黄瑛卷》诗:“凤仪方炳焕,龙化惊惚恍。”
《國語辭典》:仪制(儀制)  拼音:yí zhì
礼仪制度。《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汉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复立北畤。」《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乡约书不过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仪部(儀部)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國語辭典》:仪表(儀表)  拼音:yí biǎo
1.准则、模范。《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2.容貌举止。南朝梁。沈约 齐丞相豫章文宪王碑:「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宋史。卷二五二。杨承信传》:「杨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
3.测量指示的器具。如驾驶座前指示速度、高度、油量的表。也作「仪表」。
《漢語大詞典》:仪卫(儀衞)
仪仗与卫士的统称。魏书·李元护传:“若丧过 东阳 ,不可不好设仪衞,哭泣尽哀,令观者改容也。” 前蜀 杜光庭 《宣再往青城安复真灵醮词》:“仰堂宇之威容,覩四垣之仪衞。”宋史·仪卫志一:“ 徽宗 政和 三年,议礼局上 大庆殿 大朝会仪衞。” 清 戴名世 《孑遗录》:“ 史可法 以父丧归,继 可法 者为 郑二阳 。 二阳 行军,仪衞甚盛。”
《漢語大詞典》:仪秦(儀秦)
战国 时期纵横家 张仪 、 苏秦 的并称。 汉 扬雄 《法言·渊骞》:“乱而不解, 子贡 耻之;説而不富贵, 仪 秦 耻之。” 元 雅琥 《上执政》诗:“正言期 董 贾 ,枉道耻 仪 秦 。” 明 秦楼外史 《男王后》第四折:“这的是拿奸头抵全,捉贼真贜见·这其间使不得 仪 秦 辩,拼了个贬 潮阳 八千。” 清 唐甄 潜书·用贤:“京朝之官,陷人夺位,援党助己,倾害之术,巧於 仪 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