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2,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圣仪
讲仪
世仪
姿仪
音仪
醮仪
古仪
仪貌
中仪
丧仪
方仪
葬仪
仪品
兰仪
郊仪
《漢語大詞典》:圣仪(聖儀)
帝王的威仪。亦用为天子的代称。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金驾揔駟,圣仪载佇。” 吕向 注:“圣仪,天子也。”《旧唐书·音乐志四》:“送文迎武递参差,一始一终光圣仪。”
分類:帝王威仪
《漢語大詞典》:讲仪(講儀)
(1).讲经说法的仪物。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五·慧弼:“鸞几麈尾,经书义疏,预是讲仪,一切付嘱。”
(2).谓讲修礼仪。 宋 胡宿 《北京赐却回北使御筵口宣》:“卿等诞节讲仪,使华成命,言脂车辖,载涉川疆。”
《漢語大詞典》:世仪(世儀)
犹世范。《淮南子·齐俗训》:“ 北人无择 非 舜 ,而自投清泠之渊,不可以为世仪。” 明 方孝孺 《御赐吴大学士画象赞》:“德为世仪,文为世师。”
《漢語大詞典》:姿仪(姿儀)
(1).容貌,仪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何平叔 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 疑其傅粉。”北齐书·冯翊王润传:“﹝ 润 ﹞美姿仪。”《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复之》《本朝名臣传》:“ 钱若水 额有异骨,山庭月角,姿仪英秀。”
(2).谓美好的仪态。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瓚 ﹞有姿仪,大音声, 侯太守 器之,以女妻焉。”新唐书·岑文本传:“﹝ 文本 ﹞性沉敏,有姿仪。”
《漢語大詞典》:音仪(音儀)
(1).谓言语有节奏感。宋书·张敷传:“﹝ 张傅 ﹞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餘响久之不絶。”
(2).犹音容。 清 顾炎武 《与戴耘野书》:“音仪虽阔,志嚮靡移。”
《漢語大詞典》:醮仪(醮儀)
道士祭神的礼仪。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早岁 陈彭年 等定中外醮仪,列 圣祖天尊 在北极之上,伏缘 北极大帝 总领万物,主宰中极。”《宣和遗事》前集:“ 宣和 七年,詔 林灵素 脩道书,改正诸家醮仪,校讎丹经。”
分類:道士礼仪
《漢語大詞典》:古仪(古儀)
(1).古旧的式样。 唐 张籍 《古钗叹》诗:“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2).古代的礼仪。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 汉 臣采雅记古仪官书,造周礼。”
《漢語大詞典》:仪貌(儀貌)
形容;外貌。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傅母:“仪貌壮丽,不可不自脩整,衣锦絅裳,饰在舆马,是不贵德也。”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 之问 伟仪貌,雄於辩。”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任子为郎署:“ 瞿 与先人厚善,予亦识其仪貌。”
分類:形容外貌
《漢語大詞典》:中仪(中儀)
唐 称礼部郎中为中仪,员外郎为小仪。 唐 郑谷 《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澹转中仪。”一说,指礼部员外。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卷十二:“ 唐 人,礼部员外谓之中仪,主事谓之小仪。”
符合礼节。《淮南子·主术训》:“能欲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
《漢語大詞典》:丧仪(喪儀)
丧事的仪式。宋书·孔琳之传:“凡人士丧仪,多出閭里。” 李瑛 《梅园青松·〈一月的哀思〉诗》:“这就是我们庄严隆重的丧仪呵。”
《漢語大詞典》:方仪(方儀)
谓大地。《文选·卢谌〈时兴〉诗》:“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 李善 注:“ 曾子 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在天成象,故曰圆象;天地曰两仪,故曰方仪也。”
分類:大地
《漢語大詞典》:葬仪(葬儀)
葬礼。 唐 薛存诚 《御制段太尉碑》:“葬礼从俭礼,刊石荷 尧 君。”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又说二十三婶的死,自己如何的操劳,葬仪如何的堂堂。”
分類:葬仪葬礼
《漢語大詞典》:仪品(儀品)
(1).礼制;品级。汉书·梅福传:“ 叔孙通 遁 秦 归 汉 ,制作仪品。”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问以﹞朝廷宗庙之大礼,郊祀禘祫之仪品……则怳悸自失,喑呜俛仰,蒙蒙焉,莫莫焉。”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然 雄 朝无仪品,爵位滥溢。”宋史·职官志二:“ 元祐 三年,復置南、北院使,仪品恩数如旧制。”
(2).威仪与品节。 唐 司空图 《唐宣州观察使王公行状》:“极天人之仪品,不陷於浮;挺文学之宗师,不炫其价。”
《骈字类编》:兰仪(兰仪)
谢庄孝武宣贵妃诔诞发兰仪光启玉度
《漢語大詞典》:郊仪(郊儀)
皇帝郊祭的仪仗。 宋 欧阳修 《翠旌诗》:“盛礼郊仪肃,纯音帝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