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七臣
(1).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郑玄 注:“七人谓三公及左辅、右弼、前疑、后丞。” 唐玄宗 注:“争谓諫也。”后以“七臣”泛指谏臣。后汉书·刘瑜传:“惟陛下设置七臣,以广諫道。”
(2).七种人臣。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乱臣。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 郭沫若 等集校:“七臣正具六过一是,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乱臣。”参阅管子·七臣七主
(3).七位人臣。《文选·陆机〈五等论〉》:“在 周 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 李善 注:“七臣: 蔿国 、 边伯 、 詹父 、 子禽 、 祝跪 及 頽叔桃子 、 宾起 。”
《漢語大詞典》:留笺(留牋)
指人臣死时留下的奏章。即遗表。三国志·吴志·张紘传:“﹝ 权 ﹞令还 吴 迎家,道病卒。临困,授子 靖 留牋。”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留牋,犹今遗表也。”
《漢語大詞典》:无外交(無外交)
古代谓人臣不能与别国私自往来。礼记·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
《漢語大詞典》:私朝
(1).谓大夫自家治事之朝。礼记·玉藻:“将适公所,宿斋戒……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矣。” 孔颖达 疏:“私朝,大夫自家之朝也。煇,光仪也。大夫行出至己之私朝,揖其属臣煇如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外有九室卿朝焉:“此朝即羣臣治事之朝,仍属於公,不属於私,其家之私朝则未入君朝前已先视之,亦揖而退,不及议事如人君之治朝。”
(2).谓人臣以朝廷为私有而弄权专政。韩非子·爱臣:“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於家。”
《漢語大詞典》:六徵
亦作“ 六证 ”。 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徵,验证。逸周书·官人:“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徵: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呜呼,乃齐以揆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 卢辩 注:“六证,六徵。”
《漢語大詞典》:乘干
1.比喻人臣权势凌驾君主之上。
2.指登极为帝。
《漢語大詞典》:六征(六徵)
亦作“ 六证 ”。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徵,验证。逸周书·官人:“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徵: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呜呼,乃齐以揆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 卢辩 注:“六证,六徵。”
《國語辭典》:位极人臣(位極人臣)  拼音:wèi jí rén chén
居人臣中最高的官位。《隋唐演义》第八三回:「天下后世,无不赞他的功高一代,羡他的位极人臣。」也作「贵极人臣」。
《漢語大詞典》:一献三酬(一獻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 一献三售 ”。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 楚 臣《天问》不詶,今臣过幸,一献三售。”
分類:人臣宠幸
《国语辞典》:犬马之恋(犬马之恋)  拼音:quǎn mǎ zhī liàn
狗马对主人忠心,不忍离主人而去。比喻人臣对君王的忠诚。唐。刘禹锡〈苏州刺史谢上表〉:「虽两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也作「犬马恋主」。
《国语辞典》:吠非其主  拼音:fèi fēi qí zhǔ
狗对主人以外的人吠叫。语出《战国策。齐策六》:「蹠之狗吠尧,非贵蹠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比喻人臣各为其主。《旧唐书。卷九四。李峤传》:「或请诛之,中书令张说曰:『峤虽不辩逆顺,然亦为当时之谋,吠非其主,不可追讨其罪。』」
《漢語大詞典》:告善旌
为奖励人臣进谏而设的旗帜。管子·桓公问:“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國語辭典》:二桃杀三士(二桃殺三士)  拼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春秋时齐相晏婴向景公献计以二桃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论功领赏,欲其自相残杀以除后患。后三人因此而自杀。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后比喻运用计谋杀人。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唐。李白惧谗〉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漢語大詞典》:八观六验(八觀六驗)
国君从八个方面、六种途径观察、考验人臣的方法。吕氏春秋·论人:“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