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2,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用人
上来
科举
旧人
从者
官员
流血
部员
留守
扈从
书记
宿卫
等人
回避
全体
《國語辭典》:用人  拼音:yòng rén
1.使用人。《淮南子。说林》:「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
2.需求人才。《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
3.仆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又交代用人,从此叫那土老儿做老爷,叫自己做太太。」也作「佣人」。
《國語辭典》:上来(上來)  拼音:shàng lai
1.从低处到高处,或由远处到近处。如:「我们大夥都在三楼,就只有他没上来。」《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庵住著。」。
2.起初、开始。如:「他一上来便大力革新,呈现新人新气象。」
3.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由低处向高处或远处到近处。如:「你慢慢跑上来,我在山顶等你。」《红楼梦》第三回:「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著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
4.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与动词之间常插入「得、不」。如:「这问题不难,你一定答得上来。」「这种感觉很难形容,我说不上来。」
5.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增加。如:「天色渐渐黑上来了。」《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三杯酒落肚,便觉有些朦朦胧胧上来。」
《國語辭典》:科举(科舉)  拼音:kē jǔ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馀,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國語辭典》:旧人(舊人)  拼音:jiù rén
1.世臣旧家的人。《书经。盘庚上》:「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2.相识已久的朋友。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三国演义》第二九回:「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3.即尼安德塔人。于西元一八五六年在德国杜塞兰多夫附近的尼安德塔谷发现。大约生存在十万年前到三万年前之间,为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人类化石,一般学者认为是智人的早期代表类型。近年在亚、非等地也相继出土。
《漢語大詞典》:从者(從者)
(1).随从人员。论语·卫灵公:“﹝ 孔子 ﹞在 陈 絶粮,从者病,莫能兴。”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宋 吕祖谦 《卧游录》:“﹝ 许询 ﹞使问君之从者。”
(2).指仆从。史记·刺客列传:“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國語辭典》:官员(官員)  拼音:guān yuán
官吏,具一定职等的政府工作人员。《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倒是我这雪斋先生诗名大,官、司、院、道现任的官员,那一个不来拜他?」
《國語辭典》:流血  拼音:liú xiě
1.出血。《礼记。内则》:「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三国演义》第二九回:「被剑斫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
2.指争战杀戮等造成人员的受伤流血或死亡。如:「流血事件」。《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
3.引申为辛劳。如:「我们祖先曾在这块土地上,开垦拓荒,流血流汗。」
《國語辭典》:部员(部員)  拼音:bù yuán
各部的职员。如:「这次财经会议,各有关财经部会首长都率同重要部员出席。」
分類:部员人员
《國語辭典》:留守  拼音:liú shǒu
1.古时帝王离开京城,命太子或重臣代为守国,称为「留守」。《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
2.职官名。唐太宗时初置京城留守之职,五代时洛阳或开封亦置之。宋代沿之,西北南三京皆置此官,专掌宫钥及京城修葺等事。历代沿用,至清代时废置。
3.留下来驻守。如:「除一人留守外,其馀的人都开会去了。」
《國語辭典》:扈从(扈從)  拼音:hù zòng
旧称天子巡幸时随从护卫的人。《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聊斋志异。卷二。红玉》:「每思要路刺杀宋,而虑其扈从繁。」
《國語辭典》:书记(書記)  拼音:shū jì
1.书籍。《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2.函札、奏记。《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
3.古代称掌管书牍记录的人。今通称在机关团体中担任文书抄写诸事的人。
4.共产党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國語辭典》:宿卫(宿衛)  拼音:sù wèi
1.值宿宫禁,担任警卫。《史记。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卫于汉,吕太后封为朱虚侯。」《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臣楚国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馀年。」
2.值宿守卫。《三国演义》第一六回:「次日,移于城外安歇,唤典韦就中军帐房外宿卫。」
《國語辭典》:等人  拼音:děng rén
1.同辈之人。《三国志。卷一八。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典韦》:「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
2.等候他人。如:「我在门口等人,你先进去。」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全体(全體)  拼音:quán tǐ
1.全部身体。汉。刘熙《释名。释饮食》:「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
2.全部、整体。宋。刘克庄 郊行诗:「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
《漢語大詞典》:全体学(全體學)
晚 清 时称生理学为全体学。 清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明医一科,以能通全体学,识万国药方,知中西病名证治者为及格。”亦简称“全体”。 清 谭嗣同 《仁学》:“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羣学羣教之门径在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