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五道 拼音:wǔ dào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漢語大詞典》:金路
《漢語大詞典》:五路
(1).亦作“ 五輅 ”。(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文选·潘岳〈藉田赋〉》:“五輅鸣鑾,九旗扬斾。” 李善 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繢緫;安车,彫面鷖緫,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緫,有握;輦车,组輓,有翣羽盖。”《旧唐书·儒学传下·祝钦明》:“《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輅,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輦车也。”
(2).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墨子·经说下》:“知而不以五路,説在久。”
(2).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墨子·经说下》:“知而不以五路,説在久。”
《漢語大詞典》:德车(德車)
指古代帝王所乘五路(辂)中的玉、金、象、木四路(辂)。路,车。《礼记·曲礼上》:“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郑玄 注:“德车,乘车。” 孔颖达 疏:“德车,谓玉路、金路、象路、木路。四路不用兵,故曰德车。德美在内,不尚赫奕,故结缠其旒著於竿也。 何胤 云,以德为美,故略於饰此坐乘之车也。”参见“ 五路 ”。
《漢語大詞典》:五路
(1).亦作“ 五輅 ”。(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文选·潘岳〈藉田赋〉》:“五輅鸣鑾,九旗扬斾。” 李善 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繢緫;安车,彫面鷖緫,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緫,有握;輦车,组輓,有翣羽盖。”《旧唐书·儒学传下·祝钦明》:“《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輅,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輦车也。”
(2).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墨子·经说下》:“知而不以五路,説在久。”
(2).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墨子·经说下》:“知而不以五路,説在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