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26,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知事
至数
了事
中理
糊涂
剀切
明达
明智
明理
晓事
发微
瞽言
理势
阃奥
析理
《國語辭典》:知事  拼音:zhī shì
1.晓事、懂事。《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商小姐见兄弟小时母子伶仃,而今长大知事,也自欢喜他。」
2.职官名。民国初年称一县的长官为「县知事」。今改称为「县长」。
《漢語大詞典》:至数(至數)
(1).极其精深微妙的道理或事理。《素问·三部九候论》:“ 黄帝 问曰:‘余闻九针於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愿问其方。’ 岐伯 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晋 陆机 《辨亡论》:“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
(2).指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后汉书·赵咨传》:“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
(3).真实的本领、方术。汉书·东方朔传:“復使射他物,连中,輒赐帛。时有幸倡 郭舍人 ,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 朔 狂,幸中耳,非至数也。’” 颜师古 注:“至,实也。”
《國語辭典》:了事  拼音:liǎo shì
1.明白事理。《南史。卷二九。蔡廓传》:「卿殊不了事!」
2.办妥事情。《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你明日用心去水月寺内,哄那玉通和尚云雨之事,如了事,就将所用之物前来照證。」
3.办事能力强。《水浒传》第一六回:「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
4.平息、了结。如:「花钱了事」。《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十三个半月工钱,只付三个月,你同我了事,我却不同你干休。」
《漢語大詞典》:中理
犹正理。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夫中理唯一,岂容有二?”
(1).切合事理。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説;必当义,然后议。”《后汉书·李固传》:“其言有中理,即时施行,显拔其人,以表能者。”北齐书·文襄帝纪:“ 神武 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辞艰者意反近,意苦者辞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读之,若摇鞞鐸耳。”
(2).符合腠理。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屠者解分中理,可横以手而离也。”
《國語辭典》:糊涂(糊塗)  拼音:hú tú
混乱、不清楚。《宋史。卷二八一。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红楼梦》第二五回:「你这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也作「胡突」、「胡涂」、「糊突」、「鹘突」。
《國語辭典》:剀切(剴切)  拼音:kǎi qiè
1.切磋琢磨。指规过劝善。《书经。君奭》「祇若兹往,敬用治」句下唐。孔颖达。正义:「郑云:『召公是时意说,周公恐其复不说,故依违托言民德,以剀切之。』」《文明小史》第三八回:「百姓一面总要剀切晓谕,等到他们聚了众,设或大小闹点事情出来,那还了得吗?」
2.切中事理。《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馀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國語辭典》:明达(明達)  拼音:míng dá
对事理有明确透澈的认识。如:「他为人明达公正,颇受大家尊敬。」
《國語辭典》:明智  拼音:míng zhì
有智识、有远见。《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有圣贤之君,必有明智之臣。」《文选。颜延年。陶徵士诔》:「孰云与仁,实疑明智。」
《國語辭典》:明理  拼音:míng lǐ
通达事理,懂道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门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國語辭典》:晓事(曉事)  拼音:xiǎo shì
明白事理。唐。韩愈 与袁相公书:「独追古作者为徒,不顾世俗轻重,通微晓事,可与晤语。」《水浒传》第五一回:「且过去,自问晓事的恩官告个标首。」也作「会事」。
《漢語大詞典》:发微(發微)
(1).阐发微妙之处。 汉 陈琳《迷迭赋》:“动容饰而发微,穆斐斐以承颜。” 宋 周敦颐 通书·诚几德:“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朱熹 注:“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
(2).常用作书名或篇名,指对某一事理精蕴或某一事物原委的探索。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阁下山居静篤,将为《礼经发微》《或问》等书,何不先取此三礼(昏、丧、祭)撰著鸿篇,使品官士庶可以通行。” 清 吴乔 《〈西昆发微〉序》:“今於本集中抽取无题诗一十六篇为上卷,与 令狐 二世及当时往还者为中卷,疑似之诗为下卷,详説其意,聊命名曰《西崑发微》。”如: 鲁迅 《而已集·大衍发微》
《漢語大詞典》:瞽言
不明事理的言论。谦词。汉书·谷永传:“臣幸得备边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触忌讳,罪该万死。”《魏书·刘芳传》:“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説。” 唐 元稹 《贺圣体平复御紫宸殿受朝贺表》:“非臣臆度,敢进瞽言。” 宋 苏轼 《徐州谢上表》:“向者屡献瞽言,仰尘圣鉴,岂有意於为异,盖篤信其所闻。”
《漢語大詞典》:理势(理勢)
事理的发展趋势;情势。 汉 贾谊 《新书·阶级》:“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实理势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 宋 苏轼 《与李方叔书》:“实至则名随之,名不可掩,其自为世用,理势固然,非力致也。” 明 郑贞 《蒋节妇传》:“水不逆流,理势然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然既以改革而胎,反抗为本,则偏于一极,固理势所必然。”
《國語辭典》:阃奥(閫奧)  拼音:kǔn ào
内心深处。唐。韩愈 与崔群书:「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
《國語辭典》:析理  拼音:xī lǐ
剖析事理。《文选。嵇康。琴赋》:「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序〉:「诸生怗怗竦竦,各尽词以献公,公则举其摧敌,推案析理。」
分類:剖析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