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史前
指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对这一阶段的历史称史前史,研究史前史的学科称史前学。 吕振羽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绪论》:“今日的 中国 史,特别是史前史,即原始公社制度史,还是一块荒莽的天地。”
《國語辭典》:留言  拼音:liú yán
用书面形式留下要说的话。如:「留言板」、「留言簿」、「两人虽同居一处,但作息不同,常用留言方式告知对方行踪。」
《漢語大詞典》:教帖
公侯、大臣的书面命令。《三国演义》第六七回:“ 张辽 将教帖与 李典 、 乐进 观之。”
《國語辭典》:报告(報告)  拼音:bào gào
1.陈述,一般多为下对上。如:「这事我须回营报告。」
2.宣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
3.报告的言语内容或文书。如:「口头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
4.应用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属员向上级陈述意见时用之。
《國語辭典》:伏辩(伏辯)  拼音:fú biàn
悔过书。《文明小史》第三回:「不要伤他性命,只要叫他写张伏辩与我们。」也作「服辩」。
《漢語大詞典》:上方剑(上方劍)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宋 陆游 《书志》诗:“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公馆言情》:“新授上方剑,么魔谁敢纵!”明史·蒋钦传:“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灕,仗枕狱中,终难自默,愿借上方剑斩之。”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达理 《路障》六:“ 秦越 终于拿到一把上方宝剑了。他指示市委印刷厂印了几千份,分发给各有关单位。”
《漢語大詞典》:记下
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例如:记下他的错误。
《國語辭典》:供词(供詞)  拼音:gōng cí
被告与原告在案件审理中所说的言词。如:「被告的供词前后矛盾,疑点颇多。」《三国演义》第一○七回:「懿取了张当供词,却捉何晏等勘问明白,皆称三月间欲反。」
《國語辭典》:笔试(筆試)  拼音:bǐ shì
用文字书写答案的考试。相对于口试而言。如:「他正在准备明天的笔试。」
《國語辭典》:伏状(伏狀)  拼音:fú zhuàng
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也作「招伏」、「招状」。
《漢語大詞典》:符教
书面的教令;批示。梁书·始兴忠武王憺传:“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於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國語辭典》:通牒  拼音:tōng dié
两国交换意见或由一国通知对方,要求对方答覆的外交文书。如:「最后通牒」。也称为「照会」、「外交照会」。
《漢語大詞典》:缩自
指明一个书面词的或短语的缩短形式的来源,用以代替的整体。例如:U.S.A.缩自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漢語大詞典》:笔文(筆文)
书面文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昔 魏 史称 朱异 有口才, 挚虞 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而近世作者,撰彼口语,同诸笔文。”
分類:书面文辞
《漢語大詞典》:陈条(陳條)
犹条陈,向上级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 王西彦 《夜宴》六:“ 大容 ,你这次到陪都去,务必向你那位亲戚上个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