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素十番
合奏乐名。纯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演奏的十番鼓。以其不加用丝竹乐器,故名。
《漢語大詞典》:细十番(細十番)
即十番鼓。合奏乐名。由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组成,可奏各种乐曲。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内细十番,小生吹笛和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又扮灯船悬五色纱灯,打细十番,绕场数迴下。”参见“ 十番鼓 ”。
《漢語大詞典》:十番鼓
一种器乐合奏名。因演奏时轮番用鼓、笛、木鱼等十种乐器,故名。起于 明 万历 时,今仍流行于 苏 、 浙 、 闽 等地。初以打击乐器为主,后亦杂以多种管弦乐器,其种类因时因地而异,所用乐器亦有不限于十种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吹洞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 清 何洯 《竞渡歌》:“《伊凉曲》杂十番鼓,引出翩翩游冶郎。”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亦省作“ 十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我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红楼梦第十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臺上预备着呢。” 冰心 《往事二》四:“我梦中停足倾耳,自然赞叹,这是‘十番’,究竟还是东方的古乐动人!”参阅 清 叶梦珠 《阅世编·纪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国语辞典》:拍子记号(拍子记号)  拼音:pāi zi jì hào
音乐名词。乐曲拍子记号,简称为拍号。为英语time signature的义译。标示于乐谱的开始,为上下排列之阿拉伯数字,上者表示每小节拍数,下者表示拍子的基本单位。如3/4(读成三四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
《国语辞典》:八分休止符  拼音:bā fēn xiū zhǐ fú
音乐名词。在五线谱上表示停顿时间长度的一种符号。为英语Eighth note rest的意译。为全休止符的八分之一,相当于♪的长度。
《国语辞典》:不完全小节(不完全小节)  拼音:bù wán quán xiǎo jié
音乐名词。通常乐曲是由强拍开始,若乐曲从弱拍或次强拍开始,首尾小节的拍数加起来才为完整拍数,此首尾小节称为不完全小节。为英语incomplete bar、incomplete measure的意译。
《国语辞典》:八分音符  拼音:bā fēn yīn fú
音乐名词。在五线谱上用以标注乐音长短及高低的一种符号。为英语Eighth note的意译。相当于全音符的八分之一,符号为♪。
《国语辞典》:主调音(主调音)  拼音:zhǔ diào yīn
音乐名词。参见「主音」条。
《漢語大詞典》:鼓舞伎
舞乐名。宋书·乐志一:“ 晋 《鞞舞哥》亦五篇,又《鐸舞哥》一篇,《幡舞哥》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
《漢語大詞典》:变记号(變記號)
音乐名词。变音记号中降记号(b)的旧称。表示该音在唱、奏时要比原来这个音降低半音。 柔石 《二月》四:“她靠在钢琴边,用她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音键底每个发音上,她听出婴记号与变记号的半音来。”
《國語辭典》:迪斯科  拼音:dí sī kē
大陆地区指迪斯可。为英语DISCO的音译。也译作「的士高」。
《漢語大詞典》:粗十番
合奏乐名。纯用十种打击乐器合奏。又称素十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又扮灯船悬五色纱灯,打粗十番,绕场数迴下][浄]这是些富商大贾,衙门书办,却也热闹。”参见“ 粗细十番 ”。
《漢語大詞典》:粗细十番(粗細十番)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漢語大詞典》:粗细十番(粗細十番)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漢語大詞典》:清商伎
隋 时清乐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清商伎者, 隋 清乐也。有编鐘、编磬、独弦琴、繫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
分類:时清乐名
《國語辭典》:尽善尽美(盡善盡美)  拼音:jìn shàn jìn měi
语本《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后形容事物极为完善美满。唐。韩愈〈与崔群书〉:「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抑犹有可疑者。」也作「尽美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