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公孙闬 朝代:战国齐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齐国人。齐王将封田婴于薛,楚王闻之大怒,将攻齐。齐王恐。闬往说楚王,谓齐削地封田婴,是齐由大变小,有利于楚。楚王善其言,乃不复止齐封田婴之事。
林一柱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林一柱(1574年—1625年),字廷郢,号璞所,福建同安县走马村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进士。林一柱原在扬州为官,后协助平反不少冤案,任湖广御史时,上疏正纪纲。南京东宫失火而毁,林一柱上疏奏请重建孔庙,修复文庙号。后弹劾织造监李实欺压官吏与百姓,认为李实如此必乱天下。天启二年(1622年),林一柱上疏请求李献可赠封追恤之事。天启五年(1625年),御史卓迈疏参熊廷弼急宜斩,因此荐苏琰、佘合中、林一柱赴京升官任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820—1856 【介绍】: 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道光二十六年,参加拜上帝会。二十八年,因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在粤,会众人心不安,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传言,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金田团营时掌军务,起义时任中军主将。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与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建都天京后,掌太平天国政军教大权,军令严明,为将士所服。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后居功自傲,传有逼封万岁之事。韦昌辉以天王密诏为名,发兵围东王府,秀清与家属部众悉遭杀害。
《漢語大詞典》:沙椎
指 汉 张良 同刺客在 博浪沙 以铁椎狙击 秦始皇 之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清 黄景仁 《荆轲故里》诗:“市筑怜同伴, 沙 椎付后生。”
《漢語大詞典》:饭秦(飯秦)
指 百里奚 饭牛于 秦国 之事。后用以比喻贤才屈身于卑贱之事。 唐 黄滔 《误笔牛赋》:“足令饮 潁 牵怀,饭 秦 动思。”参见“ 饭牛 ”。
《漢語大詞典》:饭牛(飯牛)
(1).喂牛,饲养牛。庄子·让王:“ 鲁 君闻 颜闔 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闔 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饭牛。”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卫庆:“自是家产日滋,饭牛四百蹄,垦田二千亩。”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之四:“呼儿且饭牛,吾去烧东菑。”
(2).寓不慕爵禄,过劳动自适的生活之意。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词序:“短衣饭牛而至旦,业已归耕;搢笏笼鸽以放生,末由旅贺。”虞初新志卷四引 清 林璐 《丁药员外传》:“卜筑东冈,躬自饭牛。”
(3).比喻贤才屈身于卑贱之事。语本管子·小问:“ 百里徯 , 秦国 之饭牛者也, 穆公 举而相之,遂霸诸侯。”又吕氏春秋·举难:“ 宁戚 欲干 齐桓公 ,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 齐 ,暮宿於郭门之外。 桓公 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 饭牛居车下,望 桓公 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 闻之,抚其僕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卜式 拔於芻牧, 弘羊 擢於贾竖, 卫青 奋於奴僕, 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古今相望,落落然如骑星辰,与夫起版筑饭牛者异矣。” 清 方文 《除夕咏怀》之四:“挽鹿实无偕隐妇,饭牛空有辟兵符。”
《漢語大詞典》:缨裙游(纓裙遊)
指 汉成帝 偕 赵飞燕 游 太液池 之事。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帝常以三秋闲日,与 飞燕 戏於 太液池 ……令佽飞之士,以金鏁缆云舟於波上。每轻风时至, 飞燕 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结 飞燕 之裙,游倦乃返。 飞燕 后渐见疏,常怨曰:‘妾微贱,何復得预缨裙之游?’”
《漢語大詞典》:无骹尊(無骹尊)
指 南朝 齐 梁 时 沈巑之 因犯讳被代而调侃 王亮 之事。
分類:调侃之事
《漢語大詞典》:冯谖三窟(馮諼三窟)
指 战国 时 齐 人 冯谖 为 孟尝君 收买 薛 地民心、使 齐王 重用 孟尝君 及为 孟尝君 立宗庙于 薛 之事,致使 孟尝君 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见战国策·齐策四。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深蒙 薛公 折节之礼,而无 冯諼 三窟之效。”参见“ 狡兔三窟 ”。
《國語辭典》:狡兔三窟  拼音:jiǎo tù sān kū
狡猾的兔子有三处藏身的洞穴。《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聊斋志异。卷七。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也作「三窟狡兔」。
分類:藏身避祸
所信之事理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人,信有世间。信此世间,是大苦聚。信有其道,可以出此世间。信出世间后,有清净之涅槃可得。兹分二条说明之:
第一、用四句说之:
一、信苦 信世间一切是苦。
二、信集 信苦因于烦恼所集。
三、信灭 信脱苦宜取寂灭。
四、信道 信入灭须修正道。
第二、用三句说之:
一、信知生死须了(信世间之果宜断也)。
二、信知了生死须离贪爱(信离世间之因,即出世间之因也)。
三、信知灭尽为所归趣(信出世间之果也)。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