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贤书(賢書)
语本《周礼·地官·乡大夫》:“乡老及乡大夫羣吏献贤能之书于王。”贤能之书,谓举荐贤能的名录,后因以“贤书”指考试中式的名榜。 宋 洪适 《回傅解元状》:“造牓外臺,占贤书而独步。”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汪徐相仇》:“ 汪 归应试,即以是年登贤书。” 清 赵翼 《外孙金皋京闱发解喜赋》:“喜听星邮报,贤书捷鹿鸣。”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弱冠幸登贤书,南宫屡次报罢,幸而获售,已近中年。”
《漢語大詞典》:刺举(刺舉)
(1).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 三河 尤基,臣请先刺举 三河 。”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 氾公 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 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 严复 《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 周振甫 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
(2).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
《漢語大詞典》:交荐(交薦)
共同举荐。 明 方孝孺 《祭叶夷仲主事》:“在廷乏才,近臣交荐。”
《国语辞典》:求才  拼音:qiú cái
徵求人才。如:「报上每天都有很多公司行号的求才启事。」唐。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考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國語辭典》:鹗荐(鶚薦)  拼音:è jiàn
汉代孔融在上疏皇帝时,推荐祢衡的才能有如善于捕鱼的鹗鸟,超出当朝百官之上。故后世以鹗荐表示保荐、推荐。见《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祢衡传》。
《漢語大詞典》:荐章(薦章)
推荐人材的奏章;举荐文书。 宋 曾巩 《送宣州杜都官》:“荐章交论付丞相,士行如此宜名卿。”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谢倅之临安》词:“圣天子,方侧席,选豪英。日边仍有知己,应剡荐章间。” 清 赵翼 《读方于诗》诗:“处处乞荐章,誓以杀身报。”
《漢語大詞典》:同举(同舉)
(1).一同举荐。后汉书·孔融传:“ 卓 乃讽三府同举 融 为 北海 相。”
(2).一同举事。多指军事行动。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俭 坚守, 钦 在外为游兵”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毌丘俭 文钦 等表曰:“ 懿 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南史·萧颖胄传:“是时或云 山阳 谋杀 颖胄 ,以 荆州 同举。”《三国演义》第一回:“ 飞 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漢語大詞典》:三途
(1).亦作“ 三涂 ”。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晋 郗超 《奉法要》:“十恶毕犯,则入地狱。抵揬强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内盛,狥私欺紿,则或堕畜生;或生蛇虺。慳贪专利,常苦不足,则或堕饿鬼……此谓三涂,亦谓三恶道。”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冥游》:“三途渺渺苦无边,长夜漫漫几时晓。” 清 姚鼐 《罗两峰鬼趣图》诗:“幻作三途业,何异景罔两。”
(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自 唐 宋 以来,俱重科名。虽是别途进身,尽能致位权要,却是惟以此为华美。往往有只为不得一第,情愿老死京华的。到我国朝初时,三途并用。”
《漢語大詞典》:师锡(師錫)
谓众人献言,同辞以对。《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鰥在下,曰 虞舜 。’” 孔 传:“师,众;锡,与也。”后以“师锡”指众人举荐推许。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无知 叡敏,独昭奇跡,察侔 萧 相,貺同师锡。” 唐 陆贽 《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虽復例对使臣,别延宰辅,既师锡,且异公言。” 宋 王禹偁 《拟封淮海国王可汉南国王册文》:“考师锡以有谓,降徽章而弗私。”
《漢語大詞典》:飞举(飛舉)
(1).谓乘风高举。 宋 张元干 《贺新郎》词:“风浩荡,欲飞举。” 赵朴初 《科伦坡海滨》词:“看不厌夜月朝阳万境开,疑飞举仙风天外。”
(2).指升天成仙。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发冢:“我鍊形已满,飞举在邇。”
(3).越级举荐。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不数日,为乡人官於外郡者飞举……到京授 四川 学官。”
《漢語大詞典》:呈试(呈試)
(1).举荐考试。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2).科举时代为防诈冒,应试者先投奏状,由试官检验核准,称呈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崔元翰 为 杨崖州 所知,欲拜补闕,恳曰:‘愿得进士。’由此独步场中。然亦不晓呈试,故先求题目为地。”
《漢語大詞典》:谬举(謬舉)
(1).妄事举用;妄加举荐。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然后明察否臧,精考真伪,得人者行进贤之赏,谬举者坐不当之辜。”
(2).错误的举措。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新进生员,旧例本生办酒桌席面奉县官学官,此谬举也。”明史·黄巩传:“雪已往之谬举,收既失之人心。”
《漢語大詞典》:剡荐(剡薦)
上书举荐。旧唐书·韦云起传:“今朝廷之内多 山东 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 达忠介公 兼善 ,时出镇于 台 ,闻府君有贤行,将剡荐于朝。”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从军保举:“曷怪今之承枢垣指,奏调剡荐,并不论功之有无乎!”
分類:上书举荐
《漢語大詞典》:类举(類舉)
犹推荐,举荐。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宣英 达识多闻而习於事,宜当贤者类举,今负罪屏弃,凡人不敢称道其善。”
分類:推荐举荐
《漢語大詞典》:举类(舉類)
(1).举荐善类。语出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卷十九:“ 张文定 庆历 中草两制,《荐举勅》云:‘盖举类之来旧矣。 三代 之盛王,其必由之。’”
(2).举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邇而见义远。” 唐 张说 《进嶲州斗羊表》:“勇士冠鸡,武夫戴鶡,推情举类,获此鬭羊。”
分類:举荐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