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29,分162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与刘君为寿
玉为琛
为鱼缘木
愿为同社宴春秋
云者为雨,雨者云
诛错为名
郑生为韩
仲尼为士
周举为寒食
词典
以为
不为
不为
为我
为人
何为
典故
与刘君为寿

相关人物
刘义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李商隐十·纪事·齐鲁二生·刘义〉~850~2~
右一人字义,不知其所来,在魏与焦濛、闾冰、田滂善。任气重义,大躯,有膂力。常出入市井,杀牛击犬豕,罗网鸟雀。亦或时因酒杀人,变姓名遁去。会赦得出。后流入齐、鲁,始读书,能为歌诗。然恃其故时所为,辄不能俯仰贵人。穿屐破衣,从寻常人乞丐酒食为活。闻韩愈善接天下士,步行归之。既至,赋〈冰柱〉、〈雪车〉二诗,一旦居卢仝、孟郊之上。樊宗师以文自任,见义拜之。后以争语不能下诸公,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复归齐、鲁。义之行固不在圣贤中庸之列,然其能面道人短长,不畏卒祸,及得其服义,则又弥缝劝谏,有若骨肉,此其过人无限。
典故
玉为琛

相关人物
宋纤
 
马岌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宋纤传》
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铭诗于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万寻。奇木蓊郁,蔚若邓林。其人如玉,维国之琛。室迩人遐,实劳我心。」

例句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典故
为鱼缘木
 

《孟子注疏》卷一下〈梁惠王章句上〉~23~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例句

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

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 罗隐 答宗人衮

负心为垆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 贯休 行路难

典故
愿为同社宴春秋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二〈南溪始泛三首〉
〈南溪始泛三首〉其二:「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观不休。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馈我笼中瓜【馈我篱中瓜】,劝我此淹留。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幸有用馀俸,置居在西畴。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
典故
云者为雨,雨者云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493~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典故
斩晁错
 
诛错为名

相关人物
晁错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欢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馀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

例句

食参将可待,诛错辄为名。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

又从斩晁错,诸侯益强盛。 白居易 赠友五首

典故
郑生为韩

相关人物
郑国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閒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閒,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例句

郑生为韩计,且欲疲秦人。 李华 咏史十一首

典故
仲尼为士

相关人物
孔子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例句

仲尼亦为土,鲁人焉敢耕。 刘驾 励志(一作续励志)

典故
周举为寒食

相关人物
周举


《后汉书》卷六十一《周举传》
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例句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杜甫 清明二首

《國語辭典》:以为(以為)  拼音:yǐ wéi
1.认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三国演义》第三回:「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2.用为、用作。《左传。昭公十五年》:「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三国演义》第一○回:「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
3.当作。如:「原来是你,我还以为是王先生呢!」《续孽海花》第三三回:「那班人以为是寻常的买卖客人,镖旗也许是冒充,胡哨一声,就把十万两银子抢去了。」
分類:认为连词
《國語辭典》:不为(不為)  拼音:bù wéi
不做。《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三国演义》第九回:「临难苟免,吾不为也。」
《國語辭典》:不为(不為)  拼音:bù wèi
不替。如:「你不为我想想,也要为妈妈想想。」
《漢語大詞典》:不为(不爲)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分類:不因因为
《國語辭典》:为我(為我)  拼音:wèi wǒ
一种个人主义学说,战国杨朱主此。《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國語辭典》:为人(為人)  拼音:wéi rén
1.人的外表、形貌。《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陌上桑一一首之一》:「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2.做人的态度、为人处世。《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三国演义》第三三回:「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
3.作为人类。《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晋。陶渊明〈自祭文〉:「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4.男女交媾。《史记。卷九五。樊哙传》:「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唐。张守节。正义:「言不能行人道。」
《國語辭典》:何为(何為)  拼音:hé wéi
1.做什么、干什么。《后汉书。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传。齐武王演传》:「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唐。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2.什么是。如:「何为三大洋、五大洲?」
3.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什么用。《文选。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國語辭典》:何为(何為)  拼音:hé wèi
何故、为什么。《文选。王粲。七哀诗二首之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國語辭典》:缘木求鱼(緣木求魚)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爬到树上去找鱼。语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进若缘木求鱼。」也作「求鱼缘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