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愚人  拼音:yú rén
1.无知的人。《诗经。小雅。鸿雁》:「维彼愚人,谓我宣骄。」《红楼梦》第六五回:「你们拿我作愚人待,什么事我不知。」
2.愚弄他人。如:「愚人节」。《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红楼梦》第五一回:「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
《國語辭典》:善书(善書)  拼音:shàn shū
1.好书。《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刘德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2.工于文书计簿。《汉书。卷七二。贡禹传》:「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3.劝人为善的书。如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
《國語辭典》:善根  拼音:shàn gēn
佛教用语。指没有贪欲、瞋恨、愚痴的心。《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漢語大詞典》:用劝(用勸)
谓用以劝勉为善。书·多方:“﹝ 汤 ﹞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 孔颖达 疏:“﹝ 汤 ﹞慎其所施政教於民,民乃劝勉为善;其民虽被刑杀,亦用劝勉为善。”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乃新斯宫,神降其献,讲读有常,不诫用劝。”
分類:劝勉为善
《國語辭典》:天报(天報)  拼音:tiān bào
老天的报应。《史记。卷一○六。吴王濞列传》:「为善者天报以福,为非者天报以殃。」后因以「天报」谓上天的报应。《后汉书。卷二五。卓鲁魏刘列传。鲁恭》:「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人者必有天报。」《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你这样不义之人,不久自有天报,休想善终!」
《漢語大詞典》:无记(無記)
佛教语。谓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於此所説十有对中,除色及声餘八无记,谓五色根,香味触境,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 唐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二:“灭想成无记,生心坐有求。”
《漢語大詞典》:罔念
谓不思为善。书·多方:“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孔 传:“惟圣人无念於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於善则为圣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搆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
分類:不思为善
《漢語大詞典》:式谷(式穀)
(1).谓赐以福禄。《诗·小雅·小明》:“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朱熹 集传:“穀,禄也。以,犹与也……当靖共尔位,惟正直之人是助,则神之听之,而以穀禄与女矣。” 晋 陆云 《九愍·行吟》:“祗信顺以自范,邀式穀於神听。”一说,任用善人。诗·小雅·小明 汉 郑玄 笺:“式,用;穀,善也……其用善人则必用女。”
(2).谓以善道教子,使之为善。《诗·小雅·小宛》:“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朱熹 集传:“式,用;穀,善也……戒之以不惟独善其身,又当教其子使为善也。” 清 钱谦益 《父友竹先赠文林郎制》:“夫教非其辟咡之谓也,生而有气谊可见,殁而有风骨可詒,式穀之似,有深於提耳者与!”
《漢語大詞典》:善世
为善于世。易·乾:“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孔颖达 疏:“谓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 晋 荀勖 《晋四厢乐歌》:“善世不伐,服事参分。” 宋 陈师道 《咸平读书堂》诗:“昔人三百篇,善世已有餘。”
分類:为善
《漢語大詞典》:耸善(聳善)
劝勉为善。国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韦昭 注:“耸,奬也。” 宋 司马光 《乞令皇子伴读官提举皇子左右人札子》:“讲论道义,耸善抑恶,辅成懿德。” 明 宋濂 《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若并其言行而不彰,将何以为耸善扶俗之劝。”
分類:劝勉为善
《國語辭典》:射柳  拼音:shè liǔ
古代一种军中游戏。折柳枝环插在圆形的场地上,用阔镞的箭来射,以射断为胜。《董西厢》卷八:「也不爱耽花恋酒,也不爱打桃射柳,也不爱放马走狗,也不爱射生猎兽。」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时遇五月蕤宾节令,都要打毬射柳,宴赏太平之世。」也作「乍柳」、「诈柳」。
《漢語大詞典》:善非
谓以非为善。吕氏春秋·慎大:“ 桀 愈自贤,矜过善非。”
分類:非为为善
《漢語大詞典》:诱善(誘善)
劝勉、引导人为善。 南朝 宋 何承天 《又答宗居士书》:“徵暴之戒莫苦乎地狱,诱善之劝莫美乎天堂。” 唐 陈子昂 《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信可以惩残创酷,诱善旌寃。”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紫微王夫人:“诱善之功,千古不泯。”
《漢語大詞典》:詹子
指 战国 时哲学家 詹何 。相传 何 “引盈车之鱼於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絶,鉤不伸,竿不挠。”事见《列子·汤问》。后用为善钓之典。 唐 李贺 《钓鱼诗》:“ 詹子 情无限, 龙阳 恨有餘。”
《漢語大詞典》:造因
制造因缘。佛教轮回说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颠倒纠缠,皆缘一念之妄起。故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他日革命之结果若何,一视於今之仁人志士之造因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