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裕后光前(裕後光前)
为后人造福,给前辈增光。常用以歌颂人们的不世功勋。 宋 陈抟 《心相编》:“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明 朱鼎《玉镜台记·完聚》:“荷明主褒功尚贤,更裕后光前。”《天雨花》第八回:“文武两途都已足,裕后光前亦可称。”
《漢語大詞典》:则剧孩儿(則劇孩兒)
宋 代内宫为后妃奏乐的小女孩。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慈明:“ 慈明太后 , 越 人也……时年十一二,尝置 宪圣 侧,宫中谓之则剧孩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太后:“ 慈明 杨太后 养母善声伎……如 杭 ,或导之入 慈福宫 为乐部头。后方十岁,以为则剧孩儿。”
《国语辞典》:经典之作(经典之作)  拼音:jīng diǎn zhī zuò
制作美善,足以流传久远,为后世典范的作品。如:「这张唱片收集许多名家的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国语辞典》:老人痴呆症  拼音:lǎo rén chī dāi zhèng
为后天持续的一种智能障碍症状。参见「老人失智症」条。
《国语辞典》:老年痴呆症  拼音:lǎo nián chī dāi zhèng
为后天持续的一种智能障碍症状。参见「老人失智症」条。
《国语辞典》:义行可风(义行可风)  拼音:yì xìng kě fēng
仁义乐善的行为,可为后人模范。
《国语辞典》:裹黄袍(裹黄袍)  拼音:guǒ huáng páo
赵匡胤为后周官都点检时,领兵抗拒契丹,至陈桥,士兵哗变,以黄袍裹上赵匡胤,拥立为帝。见《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后用裹黄袍指当黄帝。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三出:「想当日裹黄袍,拥作君。」
《漢語大詞典》:祖宗成法
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为后世沿袭应用的法则。 宋 朱熹 《论差役利害状》:“此皆祖宗成法,至今为不刊之典,然而州县奉行,往往违戾。”《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中国灭亡论》:“然则所谓守旧者,亦不过几许聋瞶无知顽固昏谬之徒,死守几经劫餘之祖宗成法,朝堂齷齪,乡里谩駡,作蚊蚋之污渠一哄而已。”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十回:“西宫虽然归政,然握了几十年大权,中外大臣,莫不归向,老王爷中兴立了大功,总觉得祖宗成法不错。”亦作“ 祖宗法度 ”。《宣和遗事》后集:“臣等谨按: 蔡京 罪恶最大……变乱祖宗法度,窃弄朝廷爵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仁宗 即位时,大学士的品位还不过是五品,这是祖宗法度,不能擅改。”
《国语辞典》:百世之师(百世之师)  拼音:bǎi shì zhī shī
为后世百代人的模范。《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宋。陆游〈贺薛安抚兼制置启〉:「卓为百世之师,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
《国语辞典》:垂裕后昆(垂裕后昆)  拼音:chuí yù hòu kūn
为后世子孙留下财富或功绩。《书经。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垂裕后昆,流名竹帛,此实生平之志也。」
《国语辞典》:开先例(开先例)  拼音:kāi xiān lì
首创某事,为后来者依循的事例。如:「自从他开先例利用电脑来写报告之后,同学们纷纷仿效。」
《漢語大詞典》:覆前戒后(覆前戒後)
前事败坏,足为后事鉴戒。旧唐书·王方庆传:“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轨,覆前戒后,居安虑危。”
《國語辭典》:后车之戒(後車之戒)  拼音:hòu chē zhī jiè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为日后的借镜、教训。参见「前车覆,后车戒」条。《隋唐演义》第五二回:「孤当初不听先生们之谏,致有此难,将来后车之戒,孤当谨之。」
《國語辭典》:前车之鉴(前車之鑑)  拼音:qián jū zhī jiàn
比喻可以作为后人借镜的失败经验或教训。如:「把上次失败当作前车之鉴,你就可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了。」
《國語辭典》:前车之鉴(前車之鑒)  拼音:qián jū zhī jiàn
前人的失败,可作为后人的借镜。参见「前车覆,后车戒」条。《镜花缘》第九八回:「武五思命人把阳衍、章芹、文萁、文菘四个尸首送到文营,并劝文芸、章荭『早早收兵;若再执迷不醒,这四人就是前车之鉴。』」《文明小史》第四八回:「无奈经办的人,一再失信于民,遂令全国民心涣散,以后再要筹款,人人有前车之鉴,不得不视为畏途。」
《國語辭典》:百代文宗  拼音:bǎi dài wén zōng
形容一个人文学成就高,可为历代文坛的宗师。《晋书。卷五四。列传。陆机》:「故足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漢語大詞典》: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種樹,後人乘凉)
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清 翟灏 通俗编·俚语对句:“今年种竹,来年喫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黄绣球》第一回:“俗语説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续孽海花》第三二回:“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反把那种树的人杀了,还有甚么公理呢!”《人民日报》1982.3.12:“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我国人民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