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1,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黄池
马尾
蠡湖
五松
绛县
范晔
霍山
离堆
马陵
鲁肃
繁台
抵得
雷泽
地耳
郭隗台
《國語辭典》:黄池(黃池)  拼音:huáng chí
1.城墙周围的水池。《文选。枚乘。七发》:「台城层构,纷纭玄绿。辇道邪交,黄池纡曲。」唐。李善。注:「黄当为湟,湟城池也。」
2.地名。位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春秋时吴王夫差盟诸侯于此。
《國語辭典》:马尾(馬尾)  拼音:mǎ wěi
1.马的尾巴。《礼记。曲礼上》:「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汉墯水,缘马尾得出。」
2.马江的别名。参见「马江」条。
3.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
《漢語大詞典》:蠡湖
湖名。在 江苏省 无锡市 东南。相传 春秋 越 范蠡 伐 吴 时开造。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蠡湖 ,县东南五十里,与 长洲县 分界,相传 范蠡 所开,一名 蠡瀆 ,一名 漕湖 ,东西长十三里,南北六里。”
《漢語大詞典》:五松
(1). 秦始皇 登 泰山 ,避雨松树下,因封为五大夫松。后人误以为是五株松树,故称五松。 唐 李白 《奉钱二翁寻桃花源序》:“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 金 元好问 《送仲梁出山》诗:“五松平头白日静,千山万山如乱云。”《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始皇 等待雾开,见五松遮盖车驾。 秦始皇 遂封为五大夫。”详“ 五大夫 ”。
(2).山名。在今 安徽 铜陵县 东南。 唐 诗人 李白 曾筑室居此。 唐 李白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躋攀,徵古絶遗老,因名 五松山 。” 明 嘉靖 《铜陵县志·地理志》:“ 五松山 ,在县南四里,山旧有松,一本五枝,故名。 唐 李白 筑室于上,为 五松书院 。”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皋如。
4.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国语辞典》:绛县(绛县)  拼音:jiàng xiàn
县名。位于山西省南部,涑水北岸,新绛县东南。汉为闻喜县,后魏设置南绛县,西魏时改为绛县,唐移县于今所在。清属绛州直隶州,民国后直属于山西省。农产以小麦、棉花为主。
《国语辞典》:范晔(范晔)  拼音:fàn yè
人名。(西元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人。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后与鲁国孔熙先谋逆,伏诛。著有《后汉书》,为四史之一。
《漢語大詞典》:霍山
(1).在 山西省 霍县 东南。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内曰 冀州 ,其山镇曰 霍山 。” 郑玄 注:“ 霍山 在 彘阳 。”按 彘阳 后汉 时改 永安县 ,即今 山西省 霍县 。
(2). 安徽 天柱山 的别名。在 安徽省 潜山县 。 汉武帝 以 衡山 辽旷,移岳祠于 天柱山 ,以后俗人呼之为南岳,故又名 天柱山 为 霍山 。汉书·武帝纪“登 灊 天柱山 ” 唐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灊音若潜,南岳 霍山 在 灊 , 灊 ,县名,属 庐江 。’ 文颖 曰:‘ 天柱山 在 灊县 南,有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江山水泽地所在:“ 霍山 为南岳,在 庐江 灊县 西南, 天柱山 也。”
(3).在今 广东省 龙川县 东北。传说 秦 时有 霍龙 避乱隐居于此,遇真人给他金液还生丹,功成仙去。后人因以霍名山。 宋 苏轼 《江涨用过韵》:“已连涨海白,尚带 霍山 緑。”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广东旧志》:‘ 霍山 在 龙川县 北一百里。’”
《漢語大詞典》:离堆(離堆)
(1).亦作“ 离碓 ”。古地名。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境内 都江堰 。史记·河渠书:“ 蜀 守 冰 凿 离碓 ,辟 沫水 之害,穿二江 成都 之中。”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碓﹞古‘堆’字也。” 宋 范成大 《怀古亭》诗题注:“ 怀古亭 在 永康 离堆 之上。 离堆 分 岷江 水,一派溉 彭 蜀 ,而支流道 郫县 以入於 府江 。”
(2).山名。在今 四川省 南部县 东南。 唐 颜真卿 《鲜于氏离堆记》:“ 閬州 之东百餘里,有县曰 新政 。 新政 之南数千步,有山曰 离堆 。斗入 嘉陵江 ,直上数百尺,形势缩矗,欹壁峻肃,上峥嶸而下逥洑,不与众山相属,是之谓 离堆 。”
《漢語大詞典》:马陵(馬陵)
古地名。 春秋 卫 地。在今 河北 大名 东南。公元前584年 晋景公 与诸侯会盟于此。 战国 属 齐 ,公元前341年 齐 将 孙膑 伏兵杀 魏 将 庞涓 于此。春秋·成公七年:“八月戊辰,同盟于 马陵 。” 杜预 注:“ 马陵 , 卫 地。”战国策·楚策一:“夫 牛阑 之事, 马陵 之难,王之所亲见也。” 鲍彪 注:“ 魏 三十年, 齐 破 魏 马陵 。” 宋 梅尧臣 《古柳》诗:“飞霆痕尚白,如斩 马陵 庞 。”《醉醒石》第十回:“ 马陵 万弩伏,减灶诱狂夫。”参见“ 马陵书树 ”。
《漢語大詞典》:马陵书树(馬陵書樹)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 度其行,暮当至 马陵 。 马陵 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庞涓 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 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 齐 军万弩俱发, 魏 军大乱相失。 庞涓 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剄。”后因以“马陵书树”为神机妙算、克敌制胜之典。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置阵 黎阳 ,麾兵 官渡 , 平阴 听乌, 马陵 书树。”亦作“ 马陵削树 ”。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 临晋 横船,既擒 赵 将; 马陵 削树,復下 齐 兵。”
分類:克敌制胜
《国语辞典》:鲁肃(鲁肃)  拼音:lǔ sù
人名。(西元173~217)字子敬,东城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时名将,个性方正严谨,富而好施,长于文章,思虑深远,有过人之明。在赤壁之役,建议结合刘备来抵禦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为孙权所器重,官拜奋武校尉,转横江将军。
《國語辭典》:繁台(繁臺)  拼音:pó tái
地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县东南。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台,汉梁孝王时曾增筑;后有繁姓居其侧,故称为「繁台」。
《国语辞典》:抵得  拼音:dǐ dé
禁得、当得。宋。辛弃疾〈声声慢。东南形胜〉词:「留君再三不住,便直饶、万家泪眼。怎抵得,这眉间、黄色一点。」
《漢語大詞典》:雷泽(雷澤)
(1).古泽名。本名 雷夏泽 。在 河南省 范县 东南接 山东省 菏泽市 界。传说 舜帝 曾在此捕鱼。管子·版法:“ 舜 耕 歷山 ,陶 河 滨,渔 雷泽 ,不取其利,以教百姓。”史记·五帝本纪:“ 舜 耕 歷山 ,渔 雷泽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雷夏泽 在 濮州 雷泽县 郭外西北。”《汉书·地理志下》:“ 舜 渔 靁泽 。”
(2).借指 大舜 。 唐 张说 《帝在潞州祥瑞颂·大人迹》:“皇帝从 临 潞 州还京后,其宅内及州街并有大人跡,长二尺五寸,自东而西,布武相继。颂曰:百神从王,一举西适,众观空廨,连步云跡,躡似郊媒,痕同 雷泽 ,旷古奇事,存乎帝籍。”
(3).神话传说中雷神的居处。山海经·海内东经:“ 雷泽 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 吴 西。”晋书·陶侃传:“ 侃 少时渔於 雷泽 ,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 元 任士林 《蟠松赋》:“桎梏 禹 宫之梁,斲削 雷泽 之梭。”
(4).古县名。在今 山东省 鄄城县 境内。《元和郡县图志·濮州》:“ 雷泽县 ,本 汉 成阳县 ,古 郕伯国 、 周武王 封弟 季载 於 郕 , 汉 以为县,属 济阴郡 。 隋 开皇 六年,於此置 雷泽县 ,因县北 雷夏泽 为名也,属 濮州 。”
《漢語大詞典》:地耳
(1).古谓大地的耳朵。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以问地,地有形体,与人无异……问地,则地耳远,不闻人言。”
(2).葛仙米的俗称。藻类。可供食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以 四川 产者最为著名。
(3).一种地衣类植物。可食用。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以 湖北 、 安徽 两省产量最高。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地耳
《漢語大詞典》:郭隗台(郭隗臺)
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 易水 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臺”,相传即“郭隗臺”。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 燕 。后因以“郭隗臺”指招良纳贤之处。 闽 徐夤 《草》诗:“ 燕昭 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 郭隗臺 。” 前蜀 贯休 《陈情献蜀皇帝》诗:“自惭林藪龙鐘者,亦得亲登 郭隗臺 。” 清 孙致弥 《感旧示魏禹平》诗:“ 郭隗臺 荒荆棘里,茫茫棖触恨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