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木炭  拼音:mù tàn
一种将木材密闭于窑中,用火烧成的燃料。
《國語辭典》:木炭画(木炭畫)  拼音:mù tàn huà
用木炭条画的素描。
《國語辭典》:断路(斷路)  拼音:duàn lù
1.电路断开,使电流无法通过之状态。原因可能是电路中开关未闭合、导线未连接好、元件烧坏或未安装好,造成电路在某处断开。如:「这线路已断路了,所以机器无法启动。」
2.在道路中拦截,抢夺财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不论银钱多少,只是那断路抢衣帽的小小强人,也必了人性命,然后动手的。」也作「短路」。
3.无法通到别处的断头路。《水浒传》第四四回:「我家后门头是一条断路小巷。」也作「断头路」。
《國語辭典》:阻塞  拼音:zǔ sè
有障碍而无法畅通。如:「交通阻塞」。《福惠全书。卷八。钱谷部。漕项收兑》:「催攒远离口岸,不得阻塞河路。」《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无数粮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铺直到灵口,水泄不通。」
《國語辭典》:没字碑(沒字碑)  拼音:méi zì bēi
没有刻文字的石碑。比喻人徒具仪表而没有学问。《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传。任圜传》:「天下皆知崔协不识文字,而虚有仪表,号为『没字碑』。」《孽海花》第二一回:「好没来由!给这没字碑,搅这半天儿。」
《國語辭典》:否隔  拼音:pǐ gé
窒塞阻隔。《后汉书。卷八一。独行列传。谅辅》:「天地否隔,万物焦枯,百姓喁喁,无所诉告。」汉。傅毅〈舞赋〉:「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漢語大詞典》:愚蔽
愚钝,不通事理。后汉书·郎顗传:“臣 顗 愚蔽,不足以答圣问。”礼记·哀公问“寡人虽无似也” 唐 孔颖达 疏:“ 哀公 谦退,言己愚蔽,无能似类贤人也。”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由前则空疏者絀,由后则愚蔽者絀,亦变浮薄之一术也。”
《國語辭典》:绝路(絕路)  拼音:jué lù
死路,走不通的路。如:「吸毒成瘾,逼使他走上绝路。」
《漢語大詞典》:沈泥
亦作“沉泥”。
(1).沉入泥中。 唐 尚颜 《与陈陶处士》诗:“ 钟陵 城外住,喻似玉沉泥。”
(2).指沉积泥土。如:凡有需要蓄水、缓洪、沉泥、积肥的地方,都根据水势的情况,挖有大小形式不同的坑子。
chén nì
(1).阻滞,不通畅。 清 曹寅 《秋饮》诗:“需生寡所欢,妙理久沉泥。”
(2).指仕途不通,不得官位的贤者。 唐 钱起 《宿新里馆》诗:“每食皆弹鋏,归山耐杖藜。 叔牙 先得路,何日救沉泥?”
《國語辭典》:隔膜  拼音:gé mó
1.情意不相通。如:「关于这件事,他们彼此隔膜,难解心结。」《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区奉仁是久在外任,省城里这些同寅,素来隔膜。」
2.比喻不通晓、不了解的状况。如:「这方面的知识,对我如隔膜。」
《國語辭典》:方头(方頭)  拼音:fāng tóu
不识时务的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七。方头》:「俗谓不通时宜者为方头,陆鲁望诗云,头方不会王门事,尘土空缁白纻衣。」也作「头方」。
《漢語大詞典》:否闭(否閉)
闭塞不通。 汉 蔡邕 《释诲》:“天地否闭,圣哲潜形。” 唐 李群玉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诗:“亨通与否闭,物理相沉浮。” 宋 司马光 《乞申明求谏诏书札子》:“如此则上恩不得下究,下情不得上通,上下否闭,万事乖失。”
《漢語大詞典》:郁湮(鬱湮)
滞塞不通;郁抑不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物乃坻伏,鬱湮不育。” 杜预 注:“鬱,滞也;湮,塞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鬱湮,餘风不畅。”旧唐书·德宗纪上:“刑法舛繆,忠良鬱湮。”
《漢語大詞典》:专愚(專愚)
谓用心专一而至不通情事。后汉书·朱穆传:“及壮耽学,鋭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队(坠)阬岸。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数马足。”
《漢語大詞典》:碍塞(礙塞)
阻塞不通。 明 袁宗道 《杂说》:“愚意谓当云己立未充,故时有滞执处,时有碍塞处。於此但假渐习薰修,久之不怠,徐徐当彻去矣。”
《漢語大詞典》:蹇踬(蹇躓)
(1).困顿颠仆;不顺利。 唐 王勃 《为人与蜀城父老书》之二:“低心於蹇躓之辰,忍耻於恓惶之日哉。”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蹇躓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明 高攀龙 《答叶台山书》:“恨稟赋庸下,愈鞭策愈蹇躓不前。”
(2).指驽马。 唐 元稹 《野节鞭》诗:“誓以鞭姦顽,不以鞭蹇躓。” 唐 陈去疾 《赋得骐骥长鸣》诗:“何言从蹇躓,今日逐腾驤。”
(3).文辞滞涩;不通畅。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子显 ( 萧子显 )虽文伤蹇躓,而义甚优长。”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言简者最忌局促,局促则必有滞累……非有红罏点雪之襟宇,则方欲驰骋,忽尔蹇躓;意在矜庄,祇成疲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