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迟滞(遲滯)  拼音:chí zhì
缓慢不前、停滞不动。如:「工程迟滞,无法完工。」《三国演义》第九四回:「臣闻申仪密告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复迟滞,故不待圣旨,星夜而去。」
《漢語大詞典》:沈滞(沈滯)
亦作“沉滞”。
(1).积滞;郁积。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加以迹少愆累,心无沉滞,故得耳。”
(2).犹隐退。《楚辞·九辩》:“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后汉书·崔駰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后汉书·崔駰传:“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
(3).指仕宦久不迁升。 汉 王充 论衡·状留:“遵礼蹈絶,修身守节,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滞之留。” 三国 魏 曹操 《与王脩书》:“将言前后百选,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滞冶官。”晋书·陈寿传:“﹝ 寿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 蜀 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刘师培 《废兵废财论》:“盖一切之威力,均生于财。同一作宦,富者可以躋升,而贫者终身沉滞。”
(4).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停滞。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效法 日本 其实是间接效法 欧 美 ,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 中国 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5).拖延时日;耽搁。后汉书·袁安传:“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以众定……君何尤而深谢?”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生与 韶华 曰:‘我有手书一缄,烦汝送 琼 ,幸勿沉滞。’”
(6).滞留;淹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张道人异事:“我亦以子沉滞人间,未能远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身是幽魂,沉滞於此,不闻读书声者,百餘年矣。”
(7).滞重,不灵便。吕氏春秋·情欲:“筋骨沉滞,血脉壅塞。”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花城》1981年第5期:“下班了,我拖着沉滞的步子,经过隔壁门口。”
(8).谓疾病沉重,经久不愈。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隋书·炀帝纪上》:“今岁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处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
《漢語大詞典》:耳冷
听觉不灵敏。类说卷四十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孟弘微 对 宣宗 曰:‘陛下何以不知有臣,不以文字召用?’帝怒曰:‘朕耳冷不知有卿。’翊日,諭辅臣曰:‘此臣躁妄,欲求内相。’乃黜之。”按, 鷟 为 武后 时人, 宣宗 字或误。 唐 白居易 《城盐州》诗:“东西亘絶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 明 章懋 《与林亨大书》:“耳冷诲言,阔焉二纪,嚮往之怀,如水东注。”
《國語辭典》:不巧  拼音:bù qiǎo
1.不恰巧、不能配合时机。如:「真不巧!他刚刚出门去了。」
2.不良、不好。《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你这主人家别要把祸揽在身上。这人不巧。」
《國語辭典》:木头(木頭)  拼音:mù tou
1.木材。《金瓶梅》第四五回:「进钱粮之时,香里头多上些木头,蜡里头多搀些桕油,那里查帐去!」《红楼梦》第四一回:「有木头的杯取个子来,便失了手掉了地下也打不了。」
2.比喻愚蠢或不灵活之人。如:「木头木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才听得承晖一路嚷著说:『怎么还不点灯啊?你们都是干甚么的?一大夥儿都是木头,拨一拨、动一动。』」也称为「木头人」、「木人」。
《漢語大詞典》:沈重
亦作“沉重”。
1.沉静庄重。意林引 汉 仲长统 《昌言》:“人之性……安舒沉重者,患在后时;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后汉书·刘恺传:“伏见前司徒 刘愷 ,沉重渊懿,道德博备。”南史·荀伯子传:“车骑将军 王弘 称 伯子 ‘沉重不华,有 平阳侯 之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 水仙 貌少亚,而沉重温克,满座倾谈,惟把酒含笑而已。”
2.分量重。《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你气色这般光彩,行李又这般沉重,多分有些钱钞。” 冯雪峰 《雪峰寓言·苦力父子》:“他们的工作是用肩和背,替商人从码头上把非常沉重的一大包一大包的货物背负到堆栈里去。” 茅盾 《子夜》九:“他闷闷地想着,觉得心头渐渐沉重。”
3.笨重,不灵活。 宋 范仲淹 《奏乞拣沿边年高病患军员》:“如内有年高、脚手沉重人员,并疾患尫弱不堪披带,及愚戇全无精神不能部辖者,并开坐申奏。”
4.犹严重。表示程度深。《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又过了一二年, 张老 患病,沉重不起。” 庐隐 《海滨故人》一:“当她病势沉重的时候,她母亲绝望了。”
5.担子。比喻担负的责任。红楼梦第六七回:“人家陪着你走了二三千里的路程,受了四五个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庄大老爷 只见头朝上仰着天,一手拈着鬍鬚,慢慢的説道:‘诬告大事,本县担不起这个沉重。’” 浩然 《艳阳天》第三二章:“ 马之悦 假装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是造干部的谣言吧?要为这个引起不团结,这个沉重可不小啊!’”
《國語辭典》:沉重  拼音:chén zhòng
1.沉静庄重。《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沉重渊懿,道德博备。」
2.形容物体厚重。《水浒传》第二七回:「一者见伯伯包裹沉重,二乃怪伯伯说起风话,因此一时起意。」
3.形容心情或病势严重。《红楼梦》第一二回:「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漢語大詞典》:钝迟(鈍遲)
迟钝;笨拙不灵。 明 徐渭 《赠李长公序》:“一涉孝弟事,则见以为迂阔钝迟,徒老生耳,一切置不讲。”
《國語辭典》:失灵(失靈)  拼音:shī líng
变得不灵敏或失去效用。如:「我犯了严重感冒,嗅觉都失灵了。」「煞车如果失灵,行车十分危险。」
《國語辭典》:沉重  拼音:chén zhòng
1.沉静庄重。《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沉重渊懿,道德博备。」
2.形容物体厚重。《水浒传》第二七回:「一者见伯伯包裹沉重,二乃怪伯伯说起风话,因此一时起意。」
3.形容心情或病势严重。《红楼梦》第一二回:「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漢語大詞典》:拙钝(拙鈍)
呆滞,不灵活。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四不:“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女家酷贫,父母拙钝。” 叶圣陶 《倪焕之》三:“他似乎比较地拙钝,壮健的躯体里仿佛蕴蓄着一股野气。”
《漢語大詞典》:迟顿(遲頓)
(1).迟钝;不灵敏。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会御史按试,公独后出,或誚其迟顿。” 沙汀 《困兽记》五:“她倒是个口齿迟顿、性情沉静的人。”
(2).停顿;停留。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丁主任 不知道自己的话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可是不便收回或改口。迟顿了一下,还是笑着。”《红色歌谣集·夫妻唱参军》:“个个青年莫迟顿,勇敢杀敌享太平。”
《国语辞典》:死句  拼音:sǐ jù
呆板不灵活的文句。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國語辭典》:木然  拼音:mù rán
形容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如:「返家时看到住处被烧成灰烬,他木然站立,脑中一片空白。」
《漢語大詞典》:担板汉(擔板漢)
呆笨、不灵活的汉子。 宋 杨万里 《过彭泽县望渊明祠堂》诗:“不闻担板汉,曾羡采薇人。”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饶汝从 云峯 云居 来,祗是箇担板汉。” 清 张岱 西湖梦寻·云栖:“未尝一味槁木死灰,若 宋旭 所议担板汉,真不可思议人也。”
《國語辭典》:粗硬  拼音:cū yìng
粗大生硬。如:「这幅素描线条粗硬,不够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