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谐(不諧)  拼音:bù xié
不调合、不协合。如:「人事不谐,是机关、组织发展的一大阻碍。」
《國語辭典》:不成  拼音:bù chéng
1.无所成就。《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三国演义》第四回:「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2.不行。《红楼梦》第五七回:「宝玉伸手要,袭人递过,宝玉掖在被中,笑道:『这可去不成了。』」
3.难道。表示反诘的语气。宋。程垓〈凤栖梧。有客钱塘江上住〉词:「芳草梦魂应记取。不成忘却池塘句。」《水浒传》第二八回:「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
《國語辭典》:不行  拼音:bù xíng
1.不能推行,有阻碍。《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文选。李康。运命论》:「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
2.不去、不前往。《楚辞。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不能走路或行动。《文选。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4.不发生。《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序》:「闺房肃雍,险谒不行也。」
5.不施行、不处理。《六部成语注解。吏部》:「不行开报:某地被灾民数,该管官不行开报。」《红楼梦》第五八回:「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
6.不任用。《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也;见而不行,主不明也。」
7.不成功。《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8.不中用、不合标准、不好。《三国演义》第三二回:「小儿不行,乃至于此。」
9.不可、不允许。如:「小孩子功课没做完,不行看电视。」
10. 病情严重,将近死亡。如:「他已经卧病三年,快要不行了。」
11. 不得了。形容程度极深。如:「我已经累的不行了,他还拉我去逛街!」
《国语辞典》:不立  拼音:bù lì
不成立、不建立或无建树。三国吴。韦曜〈博弈论〉:「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
《國語辭典》:不遂  拼音:bù suì
不能顺利达成,不能如愿。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惜其不遂,可为痛切。」《红楼梦》第五九回:「他娘也正为芳官之气未平,又恨春燕不遂他的心,便走上来打了个耳刮子。」
《漢語大詞典》:无行(無行)
没有行阵;不成行。《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王弼 注:“行,谓行陈也。” 唐 陆贽 《赋得御园芳草》:“湿烟摇不散,细影乱无行。” 唐 白居易 《步东坡》诗:“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
《國語辭典》:不济(不濟)  拼音:bù jì
1.事情不成功。《左传。僖公九年》:「不济,则以死继之。」
2.无补于事。如:「到现在支援才到,对大局已不济事。」
3.不中用。《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西游记》第一五回:「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罢!」
4.不够、不足。《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李严因军粮不济,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妄奏天子,遮饰己过。」
5.不如。《红楼梦》第五三回:「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了晚饭过去,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不成?」
《漢語大詞典》:无算(無算)
亦作“ 无筭 ”。
(1).不计其数。极言其多。周礼·春官·男巫:“冬堂赠无方无筭。” 郑玄 注:“无筭,道里无数,远益善也。”南史·齐竟陵王子良传:“﹝ 子良 ﹞遣人视 淮 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旧五代史·唐书·朱友谦传:“ 友谦 覲於 洛阳 , 庄宗 置宴饗劳宠锡无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汉战纪》:“是役也……获山砲三十六尊,枪械子弹无算。” 李大钊 《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国与国……你争我战,常常酿成大战,杀人无算,耗财无算。”
(2).没有一定数量。《孔子家语·观乡射》:“降,脱屨升座,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参见“ 无算爵 ”、“ 无算乐 ”。
(3).不成数目。表示甚少。《淮南子·泰族训》:“远之则邇,延之则疏,稽之不得,察之则虚,日计无算,岁计有餘。”
(4).引申指不足比量,谓无足与别人相比。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 朓 实庸流,行能无算。”
《國語辭典》:插花  拼音:chā huā
1.一种将花材作适当的安排,使之美观,藉以陶冶心性的艺术。
2.插花于冠帽以为饰。旧时科举中试者,得插花披红,以示荣宠。
3.戴花。宋。张耒〈田家〉诗三首之二:「插花野妇包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4.赌局进行时,由局外人搭角共承担输赢的责任。后引指参与别人的事情而获利。如:「这场纠纷,是因插花分红不均所引起的。」
5.比喻参与、加入另一个团体的活动。如:「别班举办郊游,他老爱去插花。」
《國語辭典》:不灵(不靈)  拼音:bù líng
不灵光、失去作用。《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唐。韩愈 祭鳄鱼文:「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
《漢語大詞典》:不集
(1).无成就;不成功。《诗·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毛 传:“集,就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集, 晋国 赖之。不集,三军暴骨。” 杜预 注:“集,成。”
(2).不栖止。列子·杨朱:“鸿鵠高飞,不集污池。”
(3).不齐一,不一致。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百不当十。” 颜师古 注:“集,齐也。”
《國語辭典》:失节(失節)  拼音:shī jié
1.丧失节操,不能以义自守。《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但吾家世忠孝,誓于此生靡敢失节。」
2.妇女失去贞节。《二程全书。遗书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宁为短命全贞鬼,不作偷生失节人。」
3.失去调节、控制。《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霜降失节,不以其时。」
4.违背礼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
《國語辭典》:喑呜(喑嗚)  拼音:yīn wū
怀怒气。晋。左思〈吴都赋〉:「睚眦则挺剑,喑呜则弯弓。」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漢語大詞典》:记姓名(記姓名)
相传 项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 怒之。 羽 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见史记·项羽本纪。后遂以“记姓名”为不必多读书之典。 唐 韦蟾 《长乐驿谑李汤给事题名》诗:“只应学得 虞姬 壻,书字纔能记姓名。”
《漢語大詞典》:稚弱
亦作“穉弱”。
(1).幼弱;幼小;弱小。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姜肱 ﹞常与小弟 季江 俱行,为盗所劫,欲杀其弟。 肱 曰:‘弟年穉弱,父母所矜,又未聘娶,愿自杀,以济家弟。’”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 朗 曰:‘ 朗 之内外,累世长大, 朗 虽穉弱,无仰上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晋书·裴頠传:“ 秀 有佐命之勋,嫡长丧亡,遗孤稚弱。”南齐书·高帝纪上:“主上自诛诸弟,为太子稚弱,作万岁后计,何关佗施。” 鲁迅 《伪自由书·保留》:“至于少年和儿童,则拚命的使尽他们稚弱的心力和体力,携着竹筒或扑满,奔走于风沙泥泞中,想于 中国 有些微的裨益者,真不知有若干次数了。”
(2).幼稚,不成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凌歊台诗:“《丁卯诗》诚为穉弱,其佳处亦何可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