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辟世  拼音:bì shì
隐居不出。《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也作「避世」。
《漢語大詞典》:鱼钓(魚釣)
钓鱼。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於天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少翁 是县人,遭 秦 之乱,鱼钓隐身,坠渊而死。”亦指隐居不仕。 唐 岑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漢語大詞典》:天隐(天隱)
称隐而不仕之最高境界。 隋 王通 中说·周公:“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欲神游於浩气,法天隐於遗编。”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隐说》:“天隐者,无往而不适,如 严子陵 之类是也。”
分類:不仕境界
《漢語大詞典》:岩薮(巖藪)
(1).山泽;山野。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亲近於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某虽在巖藪之间,闻之不觉废书而起。”
(2).谓在野不仕。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故庙廊亦仁,巖藪亦仁,匹夫匹妇与被其泽亦仁,一介不以取予亦仁,故常寿。”
《国语辞典》:严遵(严遵)  拼音:yán zūn
人名。字君平,生卒年不详,汉代人。隐居不仕,在成都卜筮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户下帘而读老子。
《漢語大詞典》:耕岩(耕巖)
(1). 汉 名士 郑子真 (名 朴 )隐居不仕,耕于岩石之下。见 汉 扬雄 《法言·问神》。后因以“耕巖”指隐居。 唐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诗:“耕巖非 谷口 ,结草即河滨。”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钓瀨疏坟籍,耕巖进弈棋。”
(2).指隐居之处。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答余叔良》词:“相君高节崔嵬,是此处耕巖与钓溪。”
《漢語大詞典》:隐静(隱静)
犹言隐居不仕。三国志·蜀志·杜微传论:“ 杜微 脩身隐静,不役当世。”梁书·文学传下·伏挺:“ 挺 少有盛名,又善处当世,朝中势素,多与交游,故不能久事隐静。”
分類:隐居不仕
《漢語大詞典》:毕娶(畢娶)
后汉书·逸民传·向长载: 向长 ( 嵇康 高士传作“ 尚长 ”)隐居不仕,“男女娶嫁既毕,勑断家事勿相关”,于是与同好“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后遂以“毕娶”为办完子女婚事,避世优游的典故。《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毕娶类 尚子 ,薄游似 邴生 。” 吕延济 注:“ 尚子平 男娶女嫁毕,勑断家事,勿復相关。 邴曼容 养志自脩,薄为游官而已。” 唐 杜甫 《西阁》诗之二:“毕娶何时竟?消中得自由。”
《漢語大詞典》:三隐(三隱)
(1). 南朝 宋 周续之 、 刘遗民 、 陶渊明 皆不应征命,号 浔阳 三隐。宋书·隐逸传·周续之:“﹝ 续之 ﹞入 庐山 ,事沙门释 慧远 。时 彭城 刘遗民 ,遁迹 庐山 , 陶渊明 亦不应徵命,谓之 潯阳 三隐。” 唐 宋之问 《游称心寺》诗:“释事怀三隐,清襟謁四禪。” 明 夏完淳 《避地》诗:“月下归三隐,春风动五噫。”
(2). 南朝 梁 刘訏 、 阮孝绪 、 刘歊 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南史·刘訏传:“本州刺史 张稷 辟为主簿,主者檄召 訏 ,乃挂檄於树而逃。 陈留 阮孝绪 ,博学隐居,不交当世…… 訏 经一造, 孝緖 即顾以神交。 訏 族兄 歊 又履高操,三人日夕招携,故都下谓之三隐。”
《国语辞典》:沦迹(沦迹)  拼音:lún jī
隐藏形迹。一般指隐居不仕。《晋书。卷五六。列传。江统》:「统竟沦迹下邑,穷观胜地,会其心焉。」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诗五首之一:「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漢語大詞典》:费隐(費隱)
谓政治主张不同则隐居不仕。语本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郑玄 注:“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原道:“中和以性情言之,中庸以德行言之,费隐又以人物兼观之,此理之无乎不在,信手拈来,头头皆是,吁,其妙矣乎!” 清 魏源 《〈曾子章句〉序》:“不越户庭,明天察地,体用,费隐贯於一、不遗不御也。”
《漢語大詞典》:幽操
隐逸不仕的操守。《晋书·隐逸传·戴逵》:“虽策命屡加,幽操不回,超然絶跡,自求其志。” 宋 沈辽 《次韵奉酬文翁》:“昔人幽操有至乐,吾岂含华企冲漠。”
《漢語大詞典》:逃禄
(1).仕而不受禄。语本国语·楚语下:“昔 鬭子文 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 闻 子文 之朝不及夕也,於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 子文 ,至於今令尹秩之。 成王 每出 子文 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復。”后汉书·何敞传:“今明公位尊任重,责深负大,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岂但 子文 逃禄, 公仪 退食之比哉!” 三国 魏 曹丕 《田畴辞封议》:“昔 薳敖 逃禄,传载其美。”
(2).指隐居不仕。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漢語大詞典》:陆通(陸通)
(1). 春秋 楚 人,字 接舆 。 昭王 时,政令无常,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 楚狂 。 汉 刘向 列仙传·陆通:“ 陆通 者,云 楚狂 接舆 也。好养生,食橐卢木实及芜菁子。游诸名山,在 蜀 峨嵋山 上,世世见之,歷数百年去。”
(2).道路通达平坦。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地势陆通,驍骑所骋。”
《漢語大詞典》:伏骥(伏驥)
楚辞·九辩:“騏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 王逸 注:“仁贤幽处而隐藏也。”后以“伏驥”比喻贤者隐居不仕。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纵是埋尘空伏驥,还怜倾盖似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