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科
(1).三品;三等。 汉 班固 《白虎通·寿命》:“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汉书·孔光传:“是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 三科九旨 ”。
(3).三次科考。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此人胸藏锦綉,腹隐珠璣,奈时运不通,三科不第。”
元 杂剧用语。表示某种动作重复多次。
《漢語大詞典》:三科九旨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统指 夏 为人统, 殷 为地统, 周 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
《漢語大詞典》:十三科
(1). 宋 元 明 时中医分科。 宋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 元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 明 代则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十三科。参阅元史·选举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医科明史·职官志三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
《分类字锦》:三科募士
后汉书虞诩传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吏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馀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分类:能政
《漢語大詞典》:三科九旨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统指 夏 为人统, 殷 为地统, 周 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
《國語辭典》:两道三科(兩道三科)  拼音:liǎng dào sān kē
道,说话;科,动作。「两道三科」指不停的说话和动作,即说三道四,花言巧语之意。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不索你闹镬铎,磕著头礼拜我。谁听你两道三科,嚷似蜂窝,甜似蜜钵。我若是还了俗可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