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七大死罪  拼音:qī dà sǐ zuì
自中世纪神学观点而论,指七种世俗罪:骄傲、嫉妒、愤怒、怠惰、贪财、贪吃及好色。是撒旦地位自天使堕落为魔鬼的原因,也是世人被判下地狱的罪状。
《国语辞典》:七灭诤法(七灭诤法)  拼音:qī miè zhēng fǎ
佛教用语。佛教解决僧团纠纷的七种方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五○:「佛告诸苾刍,有七灭诤法应当修学。」
《国语辞典》:第八艺术(第八艺术)  拼音:dì bā yì shù
电影。电影在艺术上位于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舞蹈等七种艺术的后面,故称为「第八艺术」。
《国语辞典》:末那识(末那识)  拼音:mò nà shì
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识中的第七种识。梵语manas的音译。意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轮回的根源,因为它恒缘第八识以为自我,构成众生意识或潜意识上的我执。同时它也是第六识的根。《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东坡七集
别集名。北宋苏轼著。一百一十卷。有《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自宋至清,注本很多。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1982年)、苏轼文集(1986年)。
《漢語大詞典》:楚调曲
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白头吟》《泰山吟》《梁甫吟》《东武吟》《怨诗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节、琴、筝、琵琶、瑟七种。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楚调曲序
《國語辭典》:七字法  拼音:qī zì fǎ
擪、压、钩、揭、抵、导、送,七种写字运笔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七占
指星相迷信的抽签、奇门、周易六爻、大六壬、拈卷、鸟衔牌、转盘等七种测人凶吉之法。儒林外史第五四回:“ 丁言志 道:‘先生,那些测字的话,是我们‘籤火七占通’的。你要动身,拣个日子走就是了,何必测字。’”
《國語辭典》:七件事  拼音:qī jiàn shì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七样日用品。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偏我家晦气,养了个退财白虎,开了大门,七件事般般都在老身心上。」
《漢語大詞典》:七科适(七科適)
亦作“七科謫”。 西汉 战时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史记·大宛列传:“益发戍甲卒十八万, 酒泉 、 张掖 北,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引 张晏 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汉书·武帝纪:“发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 李广利 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
《國語辭典》:七色板  拼音:qī sè bǎn
一种光学仪器。板上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急速旋转则呈白色,可證明合七色而成白色之理。
《漢語大詞典》:七筴
七种作交易媒介用的宝物。
七种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众溺水)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恒河之恒,梵语又云殑伽,华言天堂来,谓此河从高流下也。入河者,既言出家,合云出河。而言入者,要于生死之中而求涅槃故也。七净花者,戒净花、心净花、见净花、断疑净花、分别净花、行净花、涅槃净花。以此七净花为因中之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一人,入水则没〕,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此一种以喻人天将进而退者也,为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复能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还出。既得出已,又遇恶友,听受邪法,仍没生死大河,故云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此一种以喻内凡之人,发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今因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没已即出。复能坚持净戒,读诵书写解说经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没。(内凡者,已入佛法名内,未登圣位名凡也。)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
七种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毛,二刍摩迦,此方所无。三奢搦迦,此方所无。四羯播死迦,白毡也。五独孤洛迦,纻布也。六高诂薄迦,是上毛緂,此方所无。七阿般阑得迦,是北方地名,彼处有此衣。又有名释者,是絁罥之衣耳。见有部毗奈耶十八。
七种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七种不还,七种那含。(参见:不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