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七书(七書)
宋 元丰 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宋史·选举志三:“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步骑射。”
《漢語大詞典》:七大
佛教指地、水、火、风、空、见、识七种周遍一切的要素。其中前“五大”为色、声等境,“见大”为眼、耳等根,“识大”为视、听等识。《楞严经》卷三:“识性无源,因於六种根尘妄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 子璿 义疏:“根能照境,如镜照物;识能了境,分别自他。” 宋 王安石 《答蒋颖叔书》:“所谓性者,若七大是也。所谓无性者,若如来藏是也。”
《國語辭典》:七色  拼音:qī sè
指阳光中所含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如:「雨后的彩虹挂在天边,有如一座七色的桥。」
分類:七种颜色
《國語辭典》:七出  拼音:qī chū
旧时七种休妻的条件。一为无子,二为淫佚,三为不事舅姑,四为口舌,五为盗窃,六为妒忌,七为恶疾。《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岂期过门之后,本妇多有过失,正合七出之条。」
《漢語大詞典》:七教
(1).古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互相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理规范。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孔颖达 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礼,明七教。”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
《漢語大詞典》:强果
亦作“彊果”。 坚强果敢。《逸周书·谥法》:“猛以彊果曰威。”新唐书·杜伏威传:“少彊果,膂力絶人。” 宋 王安石 《广西转运使屯田员外郎苏君墓志铭》:“其言恬然,无有怨悔,遇事强果,未尝少屈。” 清 姚鼐 《张逸园家传》:“都御史为人端凝朴慎,而君慷慨强果。”
《漢語大詞典》:七臣
(1).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郑玄 注:“七人谓三公及左辅、右弼、前疑、后丞。” 唐玄宗 注:“争谓諫也。”后以“七臣”泛指谏臣。后汉书·刘瑜传:“惟陛下设置七臣,以广諫道。”
(2).七种人臣。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乱臣。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 郭沫若 等集校:“七臣正具六过一是,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姦臣、乱臣。”参阅管子·七臣七主
(3).七位人臣。《文选·陆机〈五等论〉》:“在 周 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 李善 注:“七臣: 蔿国 、 边伯 、 詹父 、 子禽 、 祝跪 及 頽叔桃子 、 宾起 。”
《漢語大詞典》:七众(七衆)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大智度论卷十:“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餘五众是出家。”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七众攀号,哀踰青树。” 唐 道宣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
《國語辭典》:七律  拼音:qī lǜ
一种诗体。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三、四句及五、六句对仗,平仄有一定格式。
《漢語大詞典》:七科
指应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明 高启 《将军行》:“五营材官元自多,詔书未须徵七科。”参见“ 七科适 ”。
《漢語大詞典》:七科适(七科適)
亦作“七科謫”。 西汉 战时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史记·大宛列传:“益发戍甲卒十八万, 酒泉 、 张掖 北,置 居延 、 休屠 以卫 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引 张晏 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汉书·武帝纪:“发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 李广利 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
《國語辭典》:七方  拼音:qī fāng
中医上依方剂组成的不同,分成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等七种方剂,称为「七方」。
《國語辭典》:七纬(七緯)  拼音:qī wěi
1.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如彼七纬,累璧重珠。」也称为「七政」。
2.七种纬书,包括《易纬》、《书纬》、《诗纬》、《乐纬》、《礼纬》、《春秋纬》及《孝经纬》。《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上。樊英传》:「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
《漢語大詞典》:七识(七識)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见成唯识论
《漢語大詞典》:七亡
古谓导致生灵涂炭的七种原因。汉书·鲍宣传:“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繇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迣,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
《漢語大詞典》:七菹
指韭、菁、茆、葵、芹、菭、笋七种腌菜。周礼·天官·醢人:“凡祭祀……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郑玄 注:“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笋。”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三臠甘口,七菹愜目。”
分類:七种腌菜
《漢語大詞典》:七市
指谷米市、衣服市、众香市、饮食市、花鬘市、工巧市、淫女市七种市场。泛指繁华的集市。 清 黄遵宪 《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华如宝衣陈七市,美如琼浆合天食。” 钱仲联 注引佛说立世阿毗昙论:“是 忉利天善见大城 ,巷巷市鄽,宝货盈满,第一穀米市,二衣服市,三众香市,四饮食市,五花鬘市,六工巧市,七婬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