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串通一气(串通一气)  拼音:chuàn tōng yī qì
彼此勾结联络,立场、行动一致。《红楼梦》第四六回:「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等著我和你主子闹去就是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只因时常听见人家说起,说维新党同哥老会是串通一气的。」
《漢語大詞典》:法出一门(法出一門)
谓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艺文类聚》卷五四引 晋 杜预 《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於上,民安於下。”亦作“ 法无二门 ”。金史·高德基传:“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 德基 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國語辭典》:呼吸相通  拼音:hū xī xiāng tōng
比喻彼此关系密切,利害相连。《清史稿。卷三七一。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國語辭典》:不约而同(不約而同)  拼音:bù yuē ér tóng
彼此并未事先约定,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转眼又是一年,三个子弟不约而同,再寻旧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口里虽如此说,心下因是两梦不约而同,终久有些疑惑。」也作「不约而合」。
《漢語大詞典》:不谋同辞(不謀同辭)
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后汉书·祭祀志上:“羣下百僚,不谋同辞。” 晋 刘琨 《劝进表》:“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而同辞者,动以万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武王 ﹞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 孟津 ,亦曰 盟津 。”
《國語辭典》:不谋而合(不謀而合)  拼音:bù móu ér hé
事先未经商量,而意见、行为却一致。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诗人用意,有不谋而合者。」也作「不谋而同」。
《國語辭典》:表里如一(表裡如一)  拼音:biǎo lǐ rú yī
内外一致。指思想和言行一致。如:「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也作「内外如一」。
《国语辞典》:并肩作战(并肩作战)  拼音:bìng jiān zuò zhàn
1.共同参与战争。
2.比喻行动一致,共同努力。如:「从今起,我们二人并肩作战,一起开创事业。」
《國語辭典》:百虑一致(百慮一致)  拼音:bǎi lǜ yī zhì
形容想法虽多,却不谋而合。《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仲长统》:「此其分波而共源,百虑而一致者也。」
《漢語大詞典》:抱成一团
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例如:父亲似乎是要全家抱成一团。
形容关系极为亲密——有贬义。例如:刘向明和另外两人,抱成一团,异想天开地搞什么科学研究,在同学中造成很坏的影响。——程树榛《大学时代》
《漢語大詞典》:当梢顺(當梢順)
风从船尾吹过来跟船行进的方向一致。梢,指船尾;顺,顺风。《水浒后传》第十六回:“却好东北风,上 湖 广 是当梢顺,赶着船帮湾歇。”
《國語辭典》:道合志同  拼音:dào hé zhì tóng
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也作「道同志合」、「同志合道」、「志同道合」、「志同气合」、「志同心合」。
《國語辭典》:敌忾同仇(敵愾同仇)  拼音:dí kài tóng chóu
共同抱著愤恨心情,齐心同力抵禦敌人。参见「同仇敌忾」条。《清史稿。卷四二六。李宗羲传》:「天下臣民,知皇上有卧薪尝胆之思,必共振敌忾同仇之气。」
《漢語大詞典》:电力线
①描述电场分布情况的假想曲线。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电场方向一致,曲线的疏密程度与该处的电场强度成正比。②称输送动力用电的导线。
《國語辭典》:充耳不闻(充耳不聞)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塞住耳朵,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清。李渔《奈何天》第三○出:「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