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团结一致
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例如:在谈判中我们团结一致。
《漢語大詞典》: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术 甚奇之,以 坚 部曲还 策 ” 裴松之 注引《吴历》:“ 策 曰:‘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此指见解一致。 北周 庾信 《齐王进赤雀表》:“赤雀衔书,止於 酆 户, 周 之受命,兴乎此祥。即事所观,同符合契。” 倪璠 注:“言今献赤雀,与古衔书可合符契也。”此指现象相同。
《國語辭典》:同仇敌忾(同仇敵愾)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同仇,一致对付仇敌。参见「同仇」条。敌忾,抵禦所恼恨的人。参见「敌忾」条。同仇敌忾指共同抱著愤恨心情,齐心同力抵抗敌人。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五。讷亲》:「金川虽云小丑,而老师糜饷,克捷无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漢語大詞典》: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占光 又催着道:‘我们此刻,统共一十四个人,真正同舟共命,务求大家想个法子,脱了干係才好。’”
《漢語大詞典》:同命运共呼吸
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我们都是同命运共呼吸的人,难道还不能互相信任
《國語辭典》:同心同德  拼音:tóng xīn tóng dé
同一心意,同一信念。指思想、行动一致。《书经。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金史。卷二。太祖本纪》:「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也作「同德同心」。
《漢語大詞典》: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肃 请得奉命弔 表 二子……及説 备 使抚 表 众,同心一意,共治 曹操 。”
分類:心志一致
《國語辭典》:同休共戚  拼音:tóng xiū gòng qī
共同欢乐、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周书。卷二一。列传。尉迟迥》:「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旧唐书。卷一七七。列传。杜审权》:「卿位居元辅,与朕同休共戚。」
《漢語大詞典》:同心共胆(同心共膽)
亦作“ 同心合胆 ”。 心志一致。后汉书·郑太传:“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四折:“哥哥,喒和你是同心共胆的好朋友,饶过我者。”《三国演义》第八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赵家庄:“须将好言劝諫丈夫,同心合胆,共做人家。”
分類:心志一致
《漢語大詞典》:眼意心期
形容双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沟通。 唐 韩偓 《青春》诗:“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 秦 楼。”亦作“ 眼约心期 ”。 元 张可久 《沉醉东风·夜宴即事》曲:“玉纤寒试调筝雁,眼约心期不暂閒。”
《漢語大詞典》:询谋佥同(詢謀僉同)
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书·大禹谟:“朕志先定,询谋僉同。” 孔颖达 疏:“又询於众人,其谋又皆同美矣。”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凡省、院、臺、百司庶政,询谋僉同,标译所奏,以告於朕。” 清 林则徐 《覆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兹已询谋僉同,谨将察看筹议情形,为我皇上敬陈之。”
《漢語大詞典》:遗物识心(遺物識心)
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文映,遗物识心。”
《國語辭典》:一轨同风(一軌同風)  拼音:yī guǐ tóng fēng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本《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后指国家统一,政令一致。《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漢語大詞典》:相结合
合成始终一致的整体。例如:现代战争中人和机器的相结合。
《漢語大詞典》:协心戮力(協心戮力)
思想一致,并同努力。新唐书·韦陟传:“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我辈当念祖父沦亡之痛,协心戮力,仰扣庙堂。”亦作“ 协心同力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讨满洲檄》:“协心同力,併復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