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南顿(南頓)  拼音:nán dùn
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分成南、北两宗。南宗禅法以机缘成熟,瞬间开悟,故称为「南顿」。《景德传灯录。卷九。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
《國語辭典》:黄教(黃教)  拼音:huáng jiào
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别称。参见「格鲁派」条。
《漢語大詞典》:密教
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 唐 开元 年间由 善无畏 、 金刚智 等传入 中国 。自称受于法身佛 大日如来 亲证的秘密法门和真实言教。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两部秘法为“胎藏界”与“金刚界”。仪轨严格复杂,须由上师秘密传授,才能修行。主要修法是通过“三密相应”(结印、持咒、观想)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乃至“即身成佛”。流行于 中国 西藏 等地区的,称为“藏密”(俗称“喇嘛教”);传入 日本 的,一般称为“真言宗”。 唐 独孤及 《佛顶尊胜陁罗尼幢赞序》:“故诸法生於假名,非智无以调伏故,大音传於密教,茫茫五浊,客尘覆之。”
《漢語大詞典》:僧祛
梵语的音译。意译“数论”。古代 印度 哲学的一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转变为二十三谛;此外还有绝对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谛,即宇宙的一切。经典《数论颂》有 真谛 汉 译本,名金七十论。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僧佉,此语讹也。应言僧企耶。此云数也,其论以二十五根为宗,旧云二十五諦也。” 章炳麟 《无神论》:“僧佉(译曰数论)之説,建立神我,以神我为自性三德所缠缚,而生二十三諦,此所谓惟我论也。”
《國語辭典》:右派  拼音:yòu pài
在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等方面,主张维持现状,反对作激烈变革的一派。也称为「保守派」、「右翼」。
《國語辭典》:全真教  拼音:quán zhēn jiào
金代,道士王重阳创立的宗教。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其教义劝人诵读儒教的《孝经》、佛教的《般若心经》和道教的《道德清净经》,以返其真,故称。元明时极为盛行。
《漢語大詞典》:山谷体(山谷體)
诗体之一。 宋 黄庭坚 一派的诗体。后衍为 江西 诗派。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此 山谷 诗体也。”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 东坡 体、 山谷 体。”参见“ 江西诗派 ”。
《國語辭典》:江西诗派(江西詩派)  拼音:jiāng xī shī pài
宋朝文学流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因黄庭坚为江西人,影响最大,故称为江西诗派。诗风奇崛,崇尚瘦硬风格,讲求字字有来处,造句调声,都依成法。
《國語辭典》:左派  拼音:zuǒ pài
法国大革命时的国民议会中,激进的或革命的代表,聚在议场左边,因通称激进分子为「左派」。今则通指对现存社会经济及政治秩序的看法,采行激进变革的某团体或个人。也称为「左翼」。
《漢語大詞典》:派性
站在某一派别的立场上,并为谋求或维护其派别利益而表现出的思想意识或言行等特性。《花城》1981年第5期:“看来,再忙也要坚持生活会,大家抛开职务、派性、敞开思想,像战争年代那样。”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权力使人昏迷了;派性叫人发狂了。” 邓小平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
《国语辞典》:鹰派(鹰派)  拼音:yīng pài
鹰为强猛的象徵。在国际政治上主张以强硬手段解决纷争的一派,称为「鹰派」。相对于主张和平的鸽派而言。
《漢語大詞典》:唯理论(唯理論)
认识论中的一派,同“经验论”相对,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泉源,否认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经验。 毛泽东 《实践论》:“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漢語大詞典》:四论宗(四論宗)
佛教宗派名。指崇奉“四论”的一派。参见“ 四论 ”、“ 三论宗 ”。
《漢語大詞典》:扬州学派(揚州學派)
清 代经学之一派。因起于 扬州 ,故名。其代表人物有 汪中 、 李淳 、 宝应 刘氏 三世( 刘台拱 、 宝楠 、 恭冕 )、 阮元 、 凌廷堪 、 焦循 、 仪徵 刘氏 四世( 刘义淇 、 毓崧 、 寿曾 、 师培 )等。
《漢語大詞典》:洋务派
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一派政治势力。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标榜,主张靠外国援助开办近代军事工业等,镇压人民反抗,维护封建统治。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派逐渐解体。
《漢語大詞典》:杨刘体(楊劉體)
即西崑体。 宋 初以 杨亿 、 刘筠 等为代表的一派诗体。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一:“我 宋 盛时,首以文章著者 杨亿 、 刘筠 ,学者宗之,号‘杨刘体’。然其承袭晚 唐 、 五代 之染习,以雕鐫偶儷为工,又号曰‘西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