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重马(重馬)  拼音:zhòng mǎ
1.肥壮的马。《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新五代史。卷四一。杂传。赵匡凝传》:「君在镇时,轻车重马,岁输于梁,今败乃归我乎?」
2.怀孕的马。《汉书。卷六六。刘屈氂传》:「重马伤耗,武备衰减。」
《漢語大詞典》:朝长(朝長)
唐 制称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退朝入台时其中为长的一人。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宣宗 时,御史 冯缄 三院退入臺,路逢集贤校理 杨收 ,不为之却。 缄 为朝长,取 收 僕笞之。”原注:“臺中故事,三院退朝入臺,一人谓之朝长。”
《漢語大詞典》:乡地(鄉地)
(1).故乡,家乡。
(2).乡约与地保的并称。 清 代一乡之中,乡董或乡长以下设庄头、乡约、地保各一人,分管乡里杂务,皆为无俸役职。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庶政·禁宰耕牛》:“庄头、乡地等互相觉察,如有擅宰耕牛者,即公同验明,赴官举首,审实照律治罪。”
《國語辭典》:独掌(獨掌)  拼音:dú zhǎng
1.专领一署的长官。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陛下收臣于一心,任臣以独掌。」
2.比喻一人之力。如:「这项工程独掌是难以完成的,说明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五灯会元。卷八。报恩宝资禅师》:「师曰:『独掌不浪鸣。』」
3.独自掌握、统筹。如:「这间公司的发展大权全由他一人独掌。」
《國語辭典》:认识(認識)  拼音:rèn shi
1.曾经相识。《红楼梦》第六回:「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馀者皆不认识。」《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打听仲翔在这里,特地找他说话。慕政也合他认识,拉来同坐。」
2.认得。如:「他上小学前,已认识很多字。」
《漢語大詞典》:同花
与王牌一样的其他同色牌
在一人手里特定的同花色的牌。例如:一手五张同花。
《漢語大詞典》:独视(獨視)
(1).谓独立观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申子 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2).指一人观察。《韩诗外传》卷五:“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
《國語辭典》:选本(選本)  拼音:xuǎn běn
将一人或多人的作品,选出精华篇章,汇集成的书,称为「选本」。
《漢語大詞典》:正卒
(1). 周 代军制,每户出一人编成正式兵员,谓之正卒。《周礼·地官·小司徒》“以其餘为羡” 唐 贾公彦 疏:“一家兄弟虽多,除一人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为羡卒。” 清 林颐山 《经述一·释赋税二》:“起军之法,家出一人为正卒,餘为羡卒……正卒有定数,羡卒无定数,备多用少,乃 周 礼制军之精意。”
(2). 汉 代徭役之一。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汉书·食货志上“又加月为更卒,已復为正” 唐 颜师古 注:“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者也;正卒,谓给中都官者也。”
《漢語大詞典》:左丞相
官名。丞相分左右始于春秋齐景公。汉文帝以后仅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复设左右丞相。唐以后改称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例如:萃于左丞相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漢語大詞典》:正集
由一人的主要诗文著作汇编成的集子。 王鹏运 《〈彊邨词〉序》:“鄙意欲以已见《庚子秋词》《春蛰吟》者编为别集,己亥以前词为前集,而以庚子《三姝媚》以次以汔来者为正集。” 邓实 《谢皋羽〈晞发集〉后序》:“乙巳之春,余在海上, 无锡 徐君槃 赠余以 平湖 陆大业 刊晞髮集一册,云得之 滑县 暴氏 ,凡诗八卷,文二卷,审之则仅正集,而缺其遗集,求之年餘不可得。”
《漢語大詞典》:无遗类(無遺類)
不留一人。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尝攻 襄城 , 襄城 无遗类,皆阬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赝书:“﹝ 孙富平 ﹞云:‘此曹为谋,险毒至此,非尽芟之无遗类,祸不止也。’”参见“ 无噍类 ”。
《國語辭典》:无噍类(無噍類)  拼音:wú jiào lèi
噍类,活著嚼食的人。无噍类指不再有活著嚼食的人。《汉书。卷一。高帝纪上》:「项羽为人剽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分類:活着生物
《漢語大詞典》:众治(眾治)
群治;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见异己者兴,必借众以陵寡,託言众治,压制乃尤烈於暴君。”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将以众治为文明歟?则 西班牙 、 波陀牙 二国,立宪且久,顾其国之情状又何如矣?”
《漢語大詞典》:夔一足
吕氏春秋·察传:“ 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乐正 夔 ,一足,信乎?’ 孔子 曰:‘昔者 舜 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 重黎 举 夔 於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 以为乐正。 夔 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 又欲益求於人, 舜 曰:“……若 夔 者一而足矣。”故曰 夔 一足,非一足也。’”后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参见“ 一夔已足 ”。
《國語辭典》:一夔已足  拼音:yī kuí yǐ zú
夔,相传为舜时乐官,可以制乐。一夔已足比喻得一专门人才便足以成事。语出《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一夔已足,故曰夔一足。」。《中国现在记》第一回:「侍郎道:『一夔已足,世上哪里有兼全的事!』」
《漢語大詞典》:十箭
唐 时 西突厥 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赐箭一支,号为十箭。亦称“ 十设 ”、“ 十姓部落 ”。新唐书·突厥传下:“可汗分其国为十部,部以一人统之,人授一箭,号十设,亦曰十箭……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