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点樱多
 
小腰似柳
 
柳蛮樱素
 
杨柳洛城腰
 
杨柳誇身段
  
樱桃樊素口
 
樱歌柳舞
 
舞蛮歌素
 
蛮素
 
阿素
 
相关人物
樊素
 
小蛮


《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白居易〉~490~
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典故
八诏蛮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南蛮列传上·南诏上〉~6267~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兵埒,不能相君,蜀诸葛亮讨定之。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居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王都羊苴咩城,别都曰善阐府。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中〈南蛮列传中·南诏下〉~6290~
诏徙天平军高骈领西川节度使,乃奏:「蛮小丑,势易制。而蜀道险,馆饟穷覂。今左神策所发长武、河东兵多,用度繁广。且彼皆扼制羌戎,不可以弛备。」诏乃罢长武等兵。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度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收邛崃关,复取黎州,南诏遁还。骈召景复责大度河之败,斩以徇。戍望星、清溪等关。南诏惧,遣使者诣骈结好,而踵出兵寇边,骈斩其使。初,安南经略判官杜骧为蛮所俘,其妻,宗室女也,故酋龙使奉书丐和。骈答曰:「我且将百万众至龙尾城问尔罪。」酋龙大震。自南诏叛,天子数遣使至其境,酋龙不肯拜,使者遂绝。骈以其俗尚浮屠法,故遣浮屠景仙摄使往,酋龙与其下迎谒且拜,乃定盟而还。遣清平官酋望赵宗政、质子三十入朝乞盟,请为兄弟若舅甥。诏拜景仙鸿胪卿、检校左散骑常侍。骈结吐蕃尚延心、嗢末鲁耨月等为间,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酋龙恚,发疽死,伪谥景庄皇帝。子法嗣,改元贞明、承智、大同,自号大封人。……先是,有时傍、矣川罗识二族,通号「八诏」。时傍母,归义女也。其女复妻閤罗凤。初,咩罗皮之败,时傍入居邆川州,诱上浪千馀,势稍张,为閤罗所猜,徙置白厓城。后与矣川罗识诣神川都督求自立为诏,谋泄被杀,矣川罗识奔神川,都督送之罗些城。
典故
两蜗角
 
左处右蛮
 
征蛮
  
战蜗角
 
斗蛮触
 
蜗名
 
蜗左角
  
蜗牛角
  
蜗角名
 
蜗角战
   
蛮攻触
 
蛮争触战
  
蛮触交争
 
蛮触斗
 
蛮触争
 
角上蛮触
 
触与蛮
 
触蛮交战
 
触蛮斗


《庄子集释》卷八下〈杂篇·则阳〉~89~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晋·郭象注:「诚知所争者若此之细也,则天下无争矣。」唐·成玄英疏:「蜗之两角,二国存焉。蛮氏触氏,频相战争,杀伤既其不少,进退亦复淹时。此起譬也。」

简释

蜗角:喻无谓之争。唐白居易《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典故 
黄鸟兴


《诗经·小雅·绵蛮序》
《绵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汉·毛氏传:「绵蛮,小鸟貌。」

例句

既哀黄鸟兴,还复白圭诗。 朱湾 咏玉

龙门君夭矫,莺谷我绵蛮。 杜牧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

典故
马援击蛮未遇

相关人物
马援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842~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悯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刑四万馀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馀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馀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典故
蛮府参军
 
蛮语入诗

相关人物
郝隆


《世说新语》下卷下《排调》
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例句

儿童解蛮语,不必作参军。 杜甫 秋野五首之五

楚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 韩翃 寄武陵李少府

蛮府参军趋传舍,交州刺史拜行衣。 韩翃 送刘评事赴广州使幕


《全唐诗》卷八百四十四〈谢人惠十色花笺并棋子〉
陵州棋子浣花笺,深愧携来自锦州。海蚌琢成星落落,吴绫隐出雁翩翩。留防桂苑题诗客,惜寄桃源敌手仙。捧受不堪思出处,七千馀里剑门前。
典故
蛮柳眠风


《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白居易〉~490~
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二·木之二乔木类五十二种·柽柳〉~2035~
《三辅故事》云:「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
典故
蛮貊可行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例句

常闻仗患信,蛮貊可行矣。自古漂沉人,岂尽非君子。 白居易 初入峡有感

典故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排调〉~806~
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例句

楚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 韩翃 寄武陵李少府

典故
王粲不归秦
 
王粲别荆蛮
 
王粲去国
 
王粲滞荆州
 
适荆蛮

相关人物
王粲(字仲宣)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597~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昭明文选》卷二十三〈诗丙·哀伤·七哀诗二首〉~087~
〈七哀诗〉二首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二首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岗有馀,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衿。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昭明文选》卷三十〈诗庚·杂拟上·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433~
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

例句

王粲频徵楚,君恩许入秦。 包佶 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

汉家正离乱,王粲别荆蛮。 孟郊 感怀

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 杜甫 久客

终作适荆蛮,安排用庄叟。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 杜甫 扬旗

接舆还入楚,王粲不归秦。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杜甫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共嗟王粲滞荆州,才子为郎忆旧游。 权德舆 和司门殷员外早秋省中书直夜寄荆南卫象端公

典故
吓蛮书


《元刊杂剧三十种》下册〈李太白贬夜郎杂剧·第一折〉~33~
舒开笺无皱,磨得墨有光,就霜毫写出凌烟像。文场立定中军帐,就兵床拜起元戎将。那里是尊前误草吓蛮书,便是我醉中纳了风魔状。
典故
相关人物
小蛮


《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白居易〉~490~
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词,上问谁词,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之。遂因东使,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中。白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风雅,又为诗一章,其末句云:「定知此后天文里,柳宿光中添两枝。」
《國語辭典》:蛮夷(蠻夷)  拼音:mán yí
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国语。楚语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五折:「有一日圣明主招安去,扫蛮夷辅圣朝。」
《國語辭典》:百蛮(百蠻)  拼音:bǎi mán
中国南方蛮族的总称。《诗经。小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
《漢語大詞典》:樊素
唐 白居易 家的歌妓。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云:“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 洛 下。”后以代指擅歌的女艺人。 宋 黄庭坚 《子瞻去岁春夏侍立延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之四:“ 乐天 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只欠 小蛮 、 樊素 在,我知造物爱公深。” 明 卓人月 《花舫缘》第二折:“公子啊,您自去 张红 按板、 樊素 司弦。” 清 黄遵宪 《徐晋斋观察道出日本余饮之即席有诗和韵以赠》:“狂呼酒盏看 樊素 ,醉拭刀鋩辨 正宗 。” 正宗 , 日本 铸刀能手。
《漢語大詞典》:阿蛮(阿蠻)
(1). 唐 女伶名。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时 新丰 初进女伶 谢阿蛮 ,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马上琵琶催去急, 阿蛮 空恨艷阳春。”
(2).指 唐 白居易 女侍 小蛮 。 白居易 尝有“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之句。 清 赵文哲 《探春·新柳》词:“一捻腰支,二分眉嫵,絶忆 阿蛮 娇小。”
(3). 杨贵妃 的小名。 唐 罗隐 《帝幸蜀》诗:“ 马嵬 山色翠依依,又见鑾舆幸 蜀 归。泉下 阿蛮 应有语,这迴休更怨 杨妃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杨妃小字:“ 杨妃 小字,《外传》诸书皆曰 玉环 。鹤林玉露载 唐 狄昌 诗曰:‘ 马嵬 烟柳正依依,又见鸞舆幸 蜀 归。地下 阿蛮 应有语,这回休更罪 杨妃 。’ 阿蛮 又似妃之小字。况 狄昌 唐 人,必知之真。”
《漢語大詞典》:战蜗(戰蝸)
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 ,左角上的叫 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元 赵孟俯 《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漢語大詞典》:蜗争(蝸争)
见“ 蜗角鬭争 ”。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蝸角)  拼音:guā jiǎo
1.蜗牛的角。比喻细小。南朝梁。沈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北周。庾信〈小园赋〉:「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2.比喻为小事而时起争端。参见「蛮触相争」条。《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蛮触(蠻觸)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篇》中假设的两小国。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诗:「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分類:小事争斗
《國語辭典》:绵蛮(綿蠻)  拼音:mián mán
1.泛指鸟语。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一会价弄睆睍新腔,一会价学绵蛮妙语。」
2.《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绵蛮,微臣刺乱也。」或谓微臣苦于行役之诗。首章二句为:「绵蛮黄鸟,止于丘阿。」
《漢語大詞典》:十样蛮笺(十樣蠻牋)
古人 蜀 地出产的十色笺纸。 五代 齐己 白莲集《谢人惠十色花笺并棋子》诗。 元 费直 《笺纸谱》:“ 杨文公 亿 谈苑载 韩浦 寄弟诗云:‘十样蛮牋出 益州 ,寄来新自 浣花 头。’” 明 杨慎 《墐户录·十样蛮笺》:“ 韩浦 诗曰:‘十样蛮牋出 益州 。’《成都古今记》载其目曰深红,曰粉红,曰杏红,曰明黄,曰深青,曰浅青,曰深緑,曰浅緑,曰铜緑,曰浅云,凡十样。又有松花、金沙、流沙、彩霞、金粉、桃花、冷金之别,即其异名。”
分類:地出笺纸
《國語辭典》:蛮笺(蠻牋)  拼音:mán jiān
1.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南唐。冯延巳〈更漏子。金剪〉词:「金剪刀青丝发,香墨蛮笺亲劄。」宋。陆游〈汉宫春。羽箭雕弓〉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也作「蛮笺」。
2.高丽进贡的纸。也作「蛮笺」。
《國語辭典》:蛮笺(蠻箋)  拼音:mán jiān
1.四川出产的笺纸。也作「蛮笺」。
2.高丽进贡的笺纸。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八。纸》:「唐,中国纸未备,多取于外夷,故唐人诗中多用蛮笺字,亦有为也;高丽岁贡蛮笺纸,书卷多用为衬。」也作「蛮笺」。
《漢語大詞典》:蛮语(蠻語)
南方少数民族的言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郝隆 为 桓公 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 隆 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 桓 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 桓公 曰:‘作诗何以作蛮语?’ 隆 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唐 韩翃 《寄武陵李少府》诗:“ 楚 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 明 王世贞 《曲藻》:“不可作者:俗语、蛮语、謔语、嗑语、市语、方语、书生语、讥誚语。” 林景行 《日夕睡起绕篱怆念归而有作》诗:“昏灯且校篇,蛮语待强记。”
《國語辭典》:小蛮(小蠻)  拼音:xiǎo mán
本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侍姬,纤腰,善舞。《幼学琼林。卷二。女子类》:「潘妃步,朵朵莲花;小蛮腰,纤纤杨柳。」后借为妻妾的代称。宋。苏轼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词:「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