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资本主义(資本主義)  拼音:zī běn zhǔ yì
一种经济制度模式。其特徵为:一、以私有制为基础;二、依生产工具的拥有权,区分剩馀财富积累的社会归属,如资本家与劳工;三、以市场交换竞争而界定的商品价值为主,而非其使用价值;四、制度运作的动力基于市场竞争、利润极大化与资本持续积累扩张。
《漢語大詞典》: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价值增殖的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者直接消费,而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地追求,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又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生产的盲目扩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造成商品过剩危机。正是这个规律决定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日趋严重,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和灭亡。
《漢語大詞典》: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成为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社会过程,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资本家的私事,造成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尽量扩大生产,并无止境地追求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造成生产能力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对立。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这一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矛盾起支配的决定的作用。
《漢語大詞典》:资本主义社会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个体生产,生产力较之封建社会有极大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普遍的形式,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和斗争。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常常导致经济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从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國語辭典》:国家资本主义(國家資本主義)  拼音:guó jiā zī běn zhǔ yì
生产事业由国家经营,以廉价普及的生产品供应一般民众,而实现社会生产、发达国家资本的主张。
《漢語大詞典》:官僚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漢語大詞典》: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作于1916年1-6月。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批判了德国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