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地利  拼音:dì lì
1.地理形势上占优势。《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土地生产的能力。《管子。牧民》:「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国语辞典》: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  拼音:ào dì lì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Austria
国名。位于欧洲中部,北界捷克,东界匈牙利,南界南斯拉夫及义大利,西界瑞士与德国。面积约八万四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七百六十万。首都为维也纳(Vienna)。人民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主要语言为德语。西元一九四五年大战结束,由英、美、法、苏四强分区占领达十年之久,迄至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五日四强终止占领并承认其独立,奥国国会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宣布为永久中立国,并订该日为国庆日。币制为Euro。简称为「奥地利」。
《国语辞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拼音: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dì lì bù rú rén hé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占有利的时机不如占地理优势,占地理优势又不如取得人心。《孤本元明杂剧。博望烧屯。头折》:「西川五十四州,五见四,也是个九数,是人和之地。便好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国语辞典》: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  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占有利的时机及优越的地势,并且普获人心,和谐团结。如:「这场球赛我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看来胜利在望。」
《国语辞典》:地利之便  拼音:dì lì zhī biàn
地理上的优势。如:「香港因著地利之便而成为东亚的空中交通枢纽。」
分类:地理优势
《國語辭典》:奥地利(奧地利)  拼音:ào dì lì
Austria
国名。位于欧洲中部。参见「奥地利共和国」条。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帝国
欧洲封建帝国。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兰茨二世鉴于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大部被拿破仑所占,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正式将奥地利领有的领地改为奥地利帝国。领土包括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及特兰西瓦尼亚等地。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失败后,被逐出德意志。1867年改建为奥匈帝国。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人
奥地利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美、欧等国。约853万人(1985年)。讲奥地利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工业、农牧业和林业。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年欧洲的一场国际性战争。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因无男性继承人,立遗嘱由女儿玛丽亚·特利莎继承奥地利所有领地。但普鲁士、法国等国反对,引起战争。奥地利在英国、俄国等国支持下,保住了玛丽亚·特利莎的继承权。但普鲁士夺得西里西亚,成为强国。
《漢語大詞典》:奥地利一八四八年革命
奥地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3月,维也纳人民起义,推翻梅特涅反动政府,奥地利皇帝被迫同意立宪;4月颁布帝国宪法,但未能满足人民要求。5月,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奥皇及皇室被迫逃离首都。同时,帝国境内的捷克、匈牙利也发生革命。10月,维也纳人民为抗议奥军镇压匈牙利革命,又举行起义。后因资产阶级妥协,封建势力反扑,11月革命被镇压。
《國語辭典》:地利人和  拼音:dì lì rén hé
在战争能获胜的各种因素中,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又不如得人心。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关系。《三国志。卷五五。吴书。董袭传》:「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晋书。卷五六。孙楚传》:「然臣之所怀,窃有未安,以为帝王之兴,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