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碍(無礙)  拼音:wú ài
1.无妨、无害。汉。扬雄《法言。君子》:「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君子之行,独无碍乎?」《红楼梦》第四五回:「宝玉笑道:『我已背熟,烧也无碍。』」
2.佛教用语。通达自在而无障隔,有四无碍,即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漢語大詞典》:无碍大会(無碍大會)
佛教语。即无遮大会。南史·梁纪中·武帝下:“﹝ 大同 二年十月﹞壬午,幸 同泰寺 ,设无碍大会。”参见“ 无遮大会 ”。
《國語辭典》:无遮大会(無遮大會)  拼音:wú zhē dà huì
佛教公开的法会,不论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一律皆可参预,平等行财、法二施,印度国俗常举行之,中国六朝时,亦多仿行。《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陈相公做这无遮大会,一应人等,都要舍贫散斋,小僧已都准备下了。」
《漢語大詞典》:无碍道场(無礙道場)
佛教语。举行无碍大会或无碍会的场所。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今日俺寺中建一个无碍道场,不拣甚么人,或是荐悼双亲,保安自己的,都来这里聚会。”
《漢語大詞典》:无碍法会(無碍法會)
即无遮大会。南史·梁纪中·武帝下:“﹝ 大同 三年﹞夏五月癸未,幸 同泰寺 ,铸十方金铜像,设无碍法会。”参见“ 无遮大会 ”。
分類:无遮大会
《國語辭典》:无遮大会(無遮大會)  拼音:wú zhē dà huì
佛教公开的法会,不论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一律皆可参预,平等行财、法二施,印度国俗常举行之,中国六朝时,亦多仿行。《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陈相公做这无遮大会,一应人等,都要舍贫散斋,小僧已都准备下了。」
《漢語大詞典》:无碍会(無礙會)
佛教语。即无遮会或无遮大会。 南朝 梁武帝 《幸阿育王寺赦诏》:“今出 阿育王寺 设无碍会。耆年童齿,莫不欣悦。”亦作“ 无碍会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帝﹞幸 同泰寺 ,铸十方银像,并设无碍会。”参见“ 无遮大会 ”。
《國語辭典》:无遮大会(無遮大會)  拼音:wú zhē dà huì
佛教公开的法会,不论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一律皆可参预,平等行财、法二施,印度国俗常举行之,中国六朝时,亦多仿行。《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陈相公做这无遮大会,一应人等,都要舍贫散斋,小僧已都准备下了。」
《漢語大詞典》:无拘无碍(無拘無礙)
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宋 朱敦儒 《西江月》词:“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國語辭典》:无挂无碍(無掛無礙)  拼音:wú guà wú ài
没有牵挂拘束。《孤本元明杂剧。拔宅飞升。第二折》:「想俺这出家儿的,要无挂无碍,无是无非。」《西游记》第四回:「送星官回转本官,他才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
分類:牵挂
《國語辭典》:辩才无碍(辯才無礙)  拼音:biàn cái wú ài
1.能言善道。《三国演义》第六○回:「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孽海花》第一三回:「这可见韵高的辩才无碍,说得顽石点头了。」
2.析辨深奥的佛法,毫无障碍不解之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二:「辩才无碍,智慧明达。」
《國語辭典》:何妨  拼音:hé fáng
有什么妨碍。反问语气,表示可以、没有关系。《北史。卷一三。后妃传上。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红楼梦》第二回:「说著别人家的閒话,正好下酒,即多吃几杯何妨?」
《國語辭典》:自在  拼音:zì zài
1.自任己意而毫无阻碍。《汉书。卷八六。王嘉传》:「大臣举错,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唐。韩愈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左右媵侍,常蒙假与颜色,人人莫不自在。」
2.佛教用语:(1)谓自由舒适。《法集要颂经》卷二:「除冥超神仙,善获得自在。」(2)自我决定主宰。《中论》卷四:「人在众中愧于涎出,而涎强出,不得自在,当知无我。」《金七十论。卷上》:「譬如父存时,儿不得自在。」(3)印度称创造宇宙的天神,在佛教为天神之一。《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若谓自在更待馀因方能生者,便非自在如馀因故。」
《國語辭典》:自在  拼音:zì zai
舒畅、快乐而不受拘束。《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每日测字的钱,就买肉吃,吃饱了,就坐在文德桥头测字的桌子上念诗,十分自在。」
《國語辭典》:法轮(法輪)  拼音:fǎ lún
1.佛教用语。指佛法。佛陀说法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犹如轮王的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而又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有如车轮,故称为「法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得转法轮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
2.道家指普渡众生的清静道法。
《漢語大詞典》:无滞(無滯)
(1).没有障碍;通行无阻。 南朝 梁 陶弘景 《〈发真隐诀〉序》:“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修字两卷……今更反復研精,表里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 唐 戎昱 《送僧法和》诗:“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宋史·乔维岳传:“ 维岳 始命创二斗门於 西河 第三堰……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
(2).指言辞流畅无碍。后汉书·党锢传·刘祐:“﹝ 祐 ﹞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南史·谢几卿传:“﹝ 几卿 ﹞年十二,召补国子生…… 俭 承旨发问, 几卿 辩释无滞, 文惠 大称赏焉。”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
(3).谓厉行而不拖拉。周书·柳带韦传:“﹝ 带韦 ﹞凡居剧职十有餘年,断处无滞,官曹清肃。”
《漢語大詞典》:二道
佛教指无碍道与解脱道。即断惑、证真两种智慧。 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寺碑》:“兴二道之教,发一师之因。”
《漢語大詞典》:意生
佛教语。谓菩萨为普度众生,变化无碍,出生入死,随意化生。《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藴也。” 李善 注:“意生,谓菩萨,言能变化生死,随意往生。” 宋 叶适 《改东门出》诗之二:“面墙虽养蒙,意生岂名身。”
《漢語大詞典》:宝所(寶所)
佛教语。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槃,谓自由无碍的境界。《法华经·化城喻品》:“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摩诃止观卷一:“界内小道,极在化城,故为细;界外大道,极在宝所,故为麤。”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是则毘耶四会,俱发道心;险路众人,咸知宝所。”古尊宿语录卷三二:“譬如造得一隻船,上面一一装载了,要千里至乎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