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摩擦  拼音:mó cā
1.两物相接触而过或来回擦动。如:「摩擦生热」。也作「磨擦」。
2.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争执或冲突。如:「其实他们之间的摩擦是可以避免的。」也作「磨擦」。
《国语辞典》:滚动摩擦(滚动摩擦)  拼音:gǔn dòng mó cā
一种摩擦的方式。物体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
《国语辞典》:静摩擦力(静摩擦力)  拼音:jìng mó cā lì
静止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在未形成相对运动之前所受的摩擦力。
《国语辞典》:破裂摩擦音  拼音:pò liè mó cā yīn
一种辅音发音方法。发音时气流通道阻塞,骤然除阻,气流持续摩擦声道所形成的声音。如国音中的ㄐ、ㄑ。也称为「闭塞摩擦音」、「塞擦音」。
《国语辞典》:摩擦电(摩擦电)  拼音:mó cā diàn
两物体之间互相摩擦,会造成电荷移转,因而带电。若其中之一带正电,则另一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国语辞典》:摩擦法  拼音:mó cā fǎ
利用摩擦来造成特殊现象的方法。如摩擦生热,或用铅笔摩擦木板上的纸,使纸出现木纹的方法,都属摩擦法。
《国语辞典》:摩擦音  拼音:mó cā yīn
发音时,口腔形成狭窄通道,气流经过,产生摩擦而成的声音。如注音符号中的ㄈ、ㄒ、ㄕ、ㄖ、ㄙ等。也称为「擦音」。
《漢語大詞典》:动摩擦
接触物体之间保持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漢語大詞典》:滑动摩擦(滑動摩擦)
摩擦的一种。物体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其摩擦力较滚动摩擦大。
《国语辞典》:摩擦力  拼音:mó cā lì
两物体接触面之间相对运动的阻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与压在表面的正向力成正比。可分为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
《漢語大詞典》:摩抚(摩撫)
(1).用手抚摸;摩擦。 宋 王炎 《题唐人〈浴儿图〉》诗:“有犬斕斒受摩抚,与人习熟无猜疑。” 明 唐顺之 《旸公吴公传》:“尝侍上卧,至以肩倚上,或摩抚玉体。” 王统照 《搅天风雪梦牢骚》:“他说完这些话,把冻得红紫的双手摩抚着。”
(2).犹安抚。 宋 苏轼 《次韵章传道喜雨》:“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李屏山 晚年多疑畏,见后进中异常者必摩抚之。”金史·雷渊传:“骄将悍卒倚外敌为重,自行臺以下皆摩抚之。”
《漢語大詞典》:切磨
切磋相正。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凡所对遇异於常者,则欲赋诗。” 宋 苏洵 《与欧阳内翰第三书》:“非徒援之於贫贱之中,乃与切磨议论共为不朽之计。”
摩擦;摩搓。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今又但取刀、剑,恒铜鉤之属,切磨以嚮日,亦得火焉。”
《國語辭典》:摩戛  拼音:mó jiá
两物相摩擦。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宋。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分類:摩擦
《國語辭典》:摩擦  拼音:mó cā
1.两物相接触而过或来回擦动。如:「摩擦生热」。也作「磨擦」。
2.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争执或冲突。如:「其实他们之间的摩擦是可以避免的。」也作「磨擦」。
《漢語大詞典》:磋切
(1).犹切磋。比喻互相研讨。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明 李东阳 《重建成都府学记》:“其间凡閲歷若干代,造就若干人,虽道德勋业与时高下,而作育之效,磋切之益,皆不可诬。”
(2).摩擦。 唐 李绅 《悲善才》:“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佩相磋切。”
《漢語大詞典》:拌磕
碰击;摩擦。 华纯 《大家好》:“那就是在忙乱里各自憋着一肚子火,只要有一点点拌磕,就会爆发的。”
分類:碰击摩擦